在2011年,内地电影市场出现了一部小成本电影《失恋33天》,由后来大火但当时还名声平平的白百何主演,加上文章当时用那娘贱的形象,共同讲述了一段失恋+职场+拜金+小资话题的电影,这片子当年拿了3.5亿票房,换到现在,至少15亿,轰动效应可以和去年的《前任3》相比。
国产爱情片在《失恋33天》中表现出对于物欲的观望,到《致青春》中展现出对于物欲的逃避,再到《北京遇上西雅图》中臆造出对物欲的打压,直到《前任3》,这份终究讲得清道得明的苦楚,如同失恋后情绪的瞬间崩溃,最终涕泗横流。
听说刘若英导演了一部爱情片,叫做《后来的我们》,她那首叫做《后来》的歌倒是经常听,但是这部电影却不甚期待,歌手和演员转行导演电影,这件事在当下,你没法拍着胸脯说:他们有着伊斯特伍德的心。更何况是爱情片。
爱情片里制造戏剧冲突的必备桥段是各种牵强附会的人造误会,导演以为自己有一只造物主的大手,把智商为零的小人儿们推来搡去,情投意合的,被莫名其妙地拆散。
国内这几年的爱情片很是堪忧,因为爱情说到底只是个名头,打着“爱情”的幌子,干着都市生活意淫的事情,倒着实有不少。
我承认我对肉麻无抵抗力,经常在它面前瑟瑟发抖。但我瞧不起爱情片倒并不是因为这个。因为它们不、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