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了一场话剧,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一个古装剧。台词里有个梗,全场都笑了,抛出这个梗的主演(吕梁)所站的位置正好非常靠近观众席,坐在第二排的我,看见他脸上掠过一丝笑意。吕梁饰演的是一个老将军,这是个正剧,此处应该没有笑容。我想,他一半是被观众的情绪感染,一半是心有戚戚焉吧。
就像前几天在华北大区优秀剧目邀请展中,光华剧院上演的《赵一曼》。剧目以插叙形式开展,赵一曼的悲剧结尾在开头已向观众揭示,所以在后面的表演中,即使在表现赵一曼童年时的天真烂漫、少女时期与爱人在异国相恋的情景下,我的心情依旧带有一丝的悲伤,主人公的命运,牵动了我的心。
我真真切切的看着演员在台上的表演,从座椅到舞台的距离是真实存在的,而非平时从银幕上、电视前那样的抽象。坐在观众席,看到演员眼神中的闪烁,听见他们说话时的呼吸。这些足够直观的感受都使我变得更加投入在剧中,剧情也会紧紧抓住我的心。
鼓楼西剧场开场前会播放一段观剧注意事项的广播:“观众朋友们请不要在演出开始后吃零食,因为...演员会馋的。”觉得这句话就体现了观看话剧的特殊性。每一场演出都是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而观众的反应甚至会影响舞台上的人。
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会影响我的情绪,好似我就是那剧中的人。这与话剧的现场性与直观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与电视或者电影相比。话剧的魅力则在于它的直观与真实。
我常会在看话剧时,一边看,一边在心里问自己如果我是他/她,我会怎样做、怎样选择、会不会像他们一样?而这些充满疑问的感受与第二个感同身受的体验有着紧密的联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