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在台下说得头头是道,在台上刚说几句就说不下去了呢?归根到底这是思路的原因。因为台下是‘合唱’,你一句我一句抢着说,无需过多思索。而台上是‘独唱’,需要引言来打开话题,需要纵深思维来分析话题,还需要联想思维来升华话题,更需要综合思维来总结话题。于是没有经常上台讲话的人,就容易出现说不下去,或老是重复几句话,或条理性很差,或讲得没头没尾等等情况。但如果是演讲高手的话,思维却非常活跃,越讲越起劲,可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演讲者往往不是说听众想听的话,而是说自己想说的话。比如过分吹嘘自己,想当年他是如何如何的厉害,“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解放海南岛”等等;或者自以为是,以命令和指责的口气说话:“你们应该怎么样怎么样”。在整个演讲中,他对听众的呼声充耳不闻,对听众的反映视而不见,只管讲他自己的。结果,台上的人“喜气洋洋”,台下的人“怒气冲冲”,整个场面“死气沉沉”。
如果所讲内容是演讲者亲身经历的,或者是演讲者的专长,那么,演讲起来肯定是得心应手。但演讲者倘若去讲刚看到的东西、刚学到的知识,甚至是不熟悉的话题,那演讲效果就会大大大折扣了。所以说,初学演讲的人,要先从熟悉的话题开始。当然,顶级演讲家,会读万卷书,行千里路,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不断学习新知识,以充实自己的‘演讲材料库’的。
演讲者一站起来说话就两腿哆嗦,紧张得不得了,不但丑态百出,甚至言不由衷。曾经有某位大领导,在公众面前即兴讲话时,也是由于太怯场,大脑一时短路,竟然如此‘谦虚’地说:“大家好!本人文化水平不高,口才不好,说话有时像羊拉屎,可能不符合大家的口味,希望大家多多原谅。”
如果演讲者在利用材料的时候,能够准确、简练地阐述出来,同时还能做到幽默风趣,富有哲理性和说服力,那他的演讲就非常精彩了。否者,就是等于在折磨听众。曾经有观众“夸”某演讲者说,你的演讲太‘感’人了,不过,不是感动了别人,而是‘赶’跑了别人,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口头语言包括音准、音美和调美等。在这部分常见的问题有如下这些:例如语调过于平直,没有抑扬顿挫,吊不了听众的胃口;例如语速没有快慢,听众也不会怦然心跳;例如声音偏小,演讲缺少震撼力和穿透力,这也难怪有名家说,演讲缺少了激情和抒情,再好的内容都是花瓶;更有甚者,在演讲中还带大量的口头禅‘这个嘛’、‘哪个啊’,让听众非常厌烦。另外,也有演讲者由于紧张,说话老是卡壳,让听众替他难受;也有演讲者把普通话说成‘不通话’,让听众练听力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