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回顾早期的春晚,还能从中发现一点散漫随意、家常联欢的气氛,但从九十年代开始,春晚承担了越来越重的意识形态功能。八成以上的节目,不论是唱歌还是小品,都只是在僵硬地说教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大道理。在现实中中国的地域差异和民族差异不容你视而不见,但在春晚的舞台上,一切发展的不平均都被抹平了,每个人不管你来自哪个地方,是什么民族,生活都无比幸福。春晚最烂的一类节目,就是找来不同省份和民族的人,一人一句歌词,夸耀自己的家乡物产丰美,人民安康,一到这时候,就是尿点到了。
八十年代还有几首春晚歌曲传唱得开,现在基本已经没有了。春晚歌曲中最讨厌的是那种十数人的联唱,一人一句,没有高潮,曲调重复,难听难唱,说是音乐垃圾也不过分。语言类节目历来是整台晚会的顶梁柱,然而相声只知嚼网络流行语的剩馍,小品在赵本山之后连一点点幽默都不剩了。春晚小品的最大特色是用虚假制造虚假,真正尖锐的冲突都回避,一切矛盾都是来自善意的误会,当误会解除后,所有人达成体谅,一起欢乐祥和地过大年。
春晚失去了批判性。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的春晚相声和小品,多少是有一些批判性的。不能说多么深刻、刺骨,但对某些社会问题,比如基层腐败、官僚作风并不回避。春晚小品的关注焦点,早就从批判社会不良现象,转变为对社会热点现象的重演,以及调解日常生活中的纠纷,赞美家庭生活中的情感,如亲情、友情、邻里情、同胞情,以此为题的小品几乎都只是在致力解决某个无伤大雅的误会,当误会消除后,一律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春晚的现状,非常类似于九十年代后期的中国电影,那是我认为自文革结束以来中国电影最糟糕的几年,第五代的尝试和突破因为严苛的外部环境而夭折,电影市场化改革尚未起步,好莱坞大片已经冲进了国门,国产电影中充斥着太多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的劣质作品。
春晚歌曲最多的一类是所谓「民族唱法」。「民族唱法」其实一点也不民族,除了老干部、一部分中老年人,从主题到风格,没人喜欢这种歌曲,但这种毫无生命力的唱腔成了中国声乐的主导形式,让人很无语。
用沉重的意识形态负载、老干部式的审美,和每日被「抗日神剧」熏陶的中老年人口味来取最大公约数,得到的就是春晚。但近年的春晚让我怀疑,连中老年观众都已经完全抛弃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