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之前偶像是刘德华,几乎听过他的所有的歌曲(2000年以前的那些歌),听得第一首粤语歌是《一起走过的日子》从此对粤语歌的爱一发不可收,最喜欢那句“有你有我有情有生有死有义”。最崇拜的导演是杜琪峰,为了老杜特意关注了日本导演北野武。最喜欢的女演员是吴倩莲,喜欢她的清纯坚毅,不卑不亢,曾经以为最美的爱情应该像华弟和Jojo那样轰轰烈烈。那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我用小小的笔记本记录看过的每一部电影,演员导演编剧一一记录,足足记了几十页,几百部电影。高考过后收拾东西那个本子竟还保存着,笔迹工整,条理清晰,想来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有那时候十分之一的劲头是不是能考上清华(我又想多了)。那时候我还年轻,最喜欢仗义题材的电影,以为朋友都像小马哥那样有情有义两肋插刀,以为街头的混混善良忠诚,以为监狱里是非颠倒条子才是最可怕的人。那时候的我,为电影里各色各样的角色过,笑过,热血沸腾过,滑盖的诺基亚里电影海报占据了我所有的内存,笔记本上写满了多少电影台词,香港电影,对于那时候的我来说是融入血液里的。
看尽了吴妈的电影,听遍了杰哥的歌以后,我到了高三。高三这一年是单纯而充实的,学业的压力,家长和老师的期待让我花更多心思在学习上,而慢慢忘却了伴随我七八年的香港电影,只在晚上九点放学回家以后才可以在沙发上以吃水果的名义赖着看半部港片。那时候的我可以说没有太多情怀,也可以说是饥不择食。以前不喜欢的搞笑片恐怖片不再筛选,而是有什么看什么,连续一周的《阴阳路》系列竟看得津津有味。直到有一天误打误撞注册了贴吧账号,进了香港电影贴吧,认识了很多吧友拜读了很多帖子。当发现其实只看文字那些过往的画面就浮现在眼前,澎湃的心情也不曾改变的时候,我知道,香港电影原来依然流淌在我的血液里,不是我不爱它了,只是那个时间段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而已。
在别人看《还珠格格》的时候我在看《英雄本色》《天若有情》,别人看韩剧的时候我在追《无间道123》,导致我这个90后至今未看过《还珠》《流星花园》《蓝色生死恋》等一系列同龄人耳熟能详的电视剧,2000年以后的歌曲主动去听得不超过十首,而喜欢的港片几乎都看过五遍以上,喜欢的粤语歌曲几天便单曲循环N次。初中的时候最狂热,黑龙江文艺频道一天24小时播放香港电影,有预告,我可以为了一部喜欢的电影早上4点起床晚上2点睡,每一部触动心灵的港片看过后会写观后感,高中语文老师留的周记大多以影评糊弄过去,记得《阿虎》这部写过三四遍,每次老师的评语只给一个“阅”字。
以前家里电视旁边有个调频的小盒子,有它就可以看凤凰卫视电影台,凤凰卫视电影台播的基本都是上世纪的香港电影像许冠杰与光头张艾嘉的最佳搭档系列黄百鸣的开心鬼系列还有家有喜事,成龙的双龙会城市猎人,还有跟元彪洪金宝搭档的很多武打戏,成龙也跟张曼玉搭档了很多的警察故事系列片,还有五福星故事系列周润发跟张艾嘉的阿郎的故事还有我特别喜欢的吉星拱照,beyond也在里面出演张学友现在看似高冷但是他以前其实演那些青春片很多,有时候觉得傻傻的,不像现在那么高冷周星驰的电影就不用说了,逃学威龙啊百变星君,这些都是特别的经典。然后每次看的时候都会哈哈好久,看的很过瘾。
迷迷糊糊记得,小时候一边吃饭,一边看香港那边的武侠片,以水代酒,对着江湖人一饮而尽;父母不在,又偷偷看爱情片,牵手接吻足够让我脸红;叫上好友,买一大堆零食,关上客厅的灯,一起看恐怖片,害怕就飞快捂住眼;属于我一个人,独处的时刻,选择看警匪片,代入主角的孤独与挣扎。长年累月,于是,许氏三杰的市井、成龙大哥的动作设计、周星星的无厘头,都有影响到我的笑点形成;徐克与墨镜王调教下的天王天后,都有影响到我的审美形成;各种类型片的灌溉,都有影响到我对电影的热爱。
从初中到高中的过渡时期因为一部《爆裂刑警》,我的偶像变成了吴镇宇。吴妈的所有电影伴随着我成长,渐渐明白靓坤的那句“忠是把刀插在心里,义就是我是羔羊”。不知从何时起,喜欢的电影类型变得不再那么血腥暴力,而是带着一点点文艺,一点点忧伤,喜欢的角色也从以前的个人英雄主义渐渐变成小人物。至今微信的背景还是《朱丽叶与梁山伯》中佐敦在火车道上那个落寞的背影。最喜欢的歌手也变成了王杰,声音高亢却带着沧桑,就像他本人的经历一般,苦涩,丰富,精彩,或许还有一些执迷不悟。也像刚上高中的我一样,执着而偏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