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从出道开始,陈粒就被一些标签定义为民谣歌手,但以陈粒那种易燃易爆炸的灵气,以及有着奇妙能力的想象力,区区一两把民谣吉他,真的很难将她的创作天分困住。《玩》这张专辑顾名思义,是一张玩音乐的专辑。而《玩》这张专辑的玩法,是召集七大音乐制作人,和陈粒一起玩耍。人多并不一定只是力量大,不同的音乐制作人有不同的音乐思维,一个歌手和不同的音乐制作人碰撞,就容易产生不同的火花。这一点不是对谁都适应,但对于具有多重音乐人格与可塑性的陈粒来讲,却是很适合的一种玩法。
我真的要称赞陈粒团队的用心。恕我直言,在中国很多的歌手,直接一点的说经纪公司,并不是那么重视包装这件事。可能觉得明星靠着自己的光环和服化就可以漂漂亮亮了。但是好看的皮囊,都是差不多的。你看不出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这张专辑,陈粒更加自我。制作方面竭尽所能的用了自己最满意的方式。虽然意向感偏重,很多歌词让人看不到歌曲背后的那个陈粒。是陈粒学会了伪装,把自己藏在歌曲后面,还是因为我们没有在歌里看到自己,没有产生强大的共鸣感?
从音乐风格上来讲,实在很难定义《玩》这张专辑的风格。即使是可以划到Indie领域,这张专辑也有着比Indie更Indie的属性。其实,这张专辑在音乐氛围的铺陈、传统歌曲结构的模糊化处理,以及陈粒完全情绪化的推进演绎,倒和目前国际潮流的Alternative R&B,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或者,《玩》也可以说是一张有着陈粒烙印的Alternative Indie专辑。
从音乐到演唱,《玩》虽然还有着传统专辑这个载体,但其内在却有了不同的化学变化。《玩》更像是一张动态的专辑,一张突破录音室的空间感,又不同Live现场感的实景同步专辑。你永远不知道音色与节奏下一秒的律动,也不知道陈粒的演唱,会出现什么样的推进和变化。陈粒和制作人在不断制造“冲突”,陈粒与作品在不断产生“冲突”,陈粒的情绪更在音乐中不断自我“冲突”。
这张专辑不完美,但却也让人惊艳。编曲的厚重掩盖了创作力的下降(不一定对,很主观的观点),但这也是很多创作歌手(尤其是小清新女创作歌手)在中后期都会经历的一个改变。从《如也》的简陋(aka 高格调),到《小梦大半》的“less is more”,到《在蓬莱》的迷幻,再到《玩》的缭乱厚重,能听得出陈粒每一步都跨得很大,踩得很准,也越来越有钱了。
其实在华语乐坛,以这种集邮方式召集各种制作人合作的方式,并不算特别出格的事情,很多歌手都会以这样一种方式,企图寻找不同音乐的可能性,找到自己不同的音乐潜能量。但这种跨界型的合作,有时候也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为跨界合作而跨界合作。虽然因为歌手和制作人的音乐性格差异,最后确实制作出歌手之前没有尝试过的作品,但尝试未必等于合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