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电影,第一部第二部是原先就精心策划好的。投资方一看火了,赶紧上第三部第四部赚钱。那么原先的很多情节设置、细节设置乃至演员阵容,都可能需要发生很大变动,有的甚至只有反转剧情或者角色原始定位。你说,是不是会有很多观众不满意?再加上初始剧集的高起点带来的高期望值,以及随之而来的审美疲劳,被观众咒骂,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然而,投资方赚钱了,这个才是关键!
基本能看出来,其实只要主创基本一致,那么续集大烂的机会还是挺小的。导演作为一个艺术人,对自己作品还是有艺术考量的,除去年龄老去,才能褪色,太注重个人表达之类的问题,烂尾风险还是比较小。和著作不同的是,电影毕竟是多人共同创作的结果,所以当某一环节掉链子了之后,带来的连锁反应也会大很多,是处于失控状态,后果会比较惨重。
除了一开始就计划拍摄几部系列电影的情况,拍摄第一部电影的时候,剧本是完整的,完成度比较高。结果投资方觉得有利可图,就要求马上创作第二部,剧本就成了最大的问题:怎么把一个已经讲完的故事再续下去?于是,各种改设定、添设定,人物关系越搞越乱,还得安插进投资方要捧的新角色,坑也就越挖越多、越挖越深。
投资人要的,是在明年、后年的财务报表上看到利润,至于这个电影的品牌命运如何,能否名留影史,能否还在多年之后还被观众津津乐道,都不是重点。毕竟,钱是活的,这个系列要死了,钱就留到别的系列上。
拿来成功的第一部,榨取最后一滴剩余价值,是资本的惯例。拍续集、出周边、写完小说做游戏,总之就是要把这个产品最大限度的利用,却没有考虑过如何让这个产品生长。
非连续性故事的续集本来就不是一个主动创作行为,而是被动的,为了产品收益最大化,强行续命行为,续到卖不动为止。从电影公司的动机上看,确实有“骗钱”嫌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