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都是宣泄情绪的答案。高晓松的脱口秀一直在看。他说的知识错误挺多的,张冠李戴的事也不少。但是高这个人却不至于像很多答案说的那么狭隘和阴暗,他完全是以自己的见解去看待这个事情。不带什么功利心的。所以这是我一直看晓说,而造就不看逻辑思维的原因。很多人就不想听到历史上祖先做过的蠢事或者坏事,一听到这种事就情绪激动。然后开始阴谋论目的论的瞎扯淡。激动完了要想想,人家说的是不是有道理。华北地区的沦陷的确是很快的,与淞沪抗战一比真的是没怎么抵抗。不过这能怪谁?华北平原历代就是如此啊。你再积极的抗日,在平原地带也是被日本碾压过去啊。谁能知道你多积极。相反南方丘陵河湖地带,反而能有周旋的空间和时间,给积极抗日的人提供了表现的机会。华北地区一马平川,也就山东某些丘陵湖泊能,起点作用。也就有了地雷战和铁道游击队。河北的抗日最有名的是白洋淀,也是利用地形。东北的冬天太冷,不利于在山区躲藏。山西在北方成了抗日主舞台,因为山多,山间谷底也能养活人,冬天还冻不死人。非常有利于游击队的出没。在南方,日军的侵略也是打到山边或河湖才遇到点抵抗。南方的大平原也是没遇到什么积极的抵抗。蒋介石把花园口打开,也是为了人造一块烂泥地,阻碍日军的南下。人在面对地形天气的时候,往往是很无奈的。华北大平原上无险可守的人,积极地抗日就是以卵击石。击完了连个水花你都看不到。所以有人会有北方人抗日不积极的说法。这也是一种无奈吧。
高晓松的出身,是江南士绅大族的后代,他母亲那边祖籍苏州,外曾祖父当过晚清的山西巡抚,算是高级官僚;而外婆则是46年进入清华任教,算是民国上层的知识分子。高晓松的这个言论,大概就是和南宋南明那些士大夫遗民差不多的论调。北方的强敌打过来,中原守不住,呼啦啦山河倾覆,铁蹄踏过淮水长江,于是六朝粉黛的金陵城也遭了殃,战火鲜血染红秦淮河,江南文人们失去了酒与诗歌,失去了故乡与家园,只能在不断向南中流离迁徙。可不得抱怨几句?说北方的将士软弱投降、消极无能,抱怨他们没有守住北方的屏障。至于自己这,当然要大书特书“扬州十日”“江阴义民”,用文学化了的苦难和气节故事,彰显自己作为华夏汉人文明的正朔本色。至于历史上北方人抗日积极不积极,只能说,北方一马平川,在工业化的强敌日本面前,就是很难守住的。当然,当时积极搞和平运动求和的,确也多为南方人,但这也和地域文化没关系,纯粹是因为民国高官总体就多出自南方罢了。
在高先生看来,游击战是不算打仗的,是不算抵抗的。只有一个农业国,组织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的队伍,从四川云南广西,步行好几个礼拜甚至好几个月,去上海这些大城市,整排整连整营被工业国军队的飞机、重炮甚至舰炮轰死牺牲,在他眼里,才叫抗日。在华北修一个地道,埋一个地雷,扒一个碉堡,拆一个铁路,在玉米地芦苇丛里跟清乡的伪军和几十几百号日本人血战一场打到全村家家挂白幡,是不算抗战的。在东北零下几十度的严寒里、在深山老林里和几十几百个日本兵周旋,没有子弹、没有药品、没有食物,是不算抗战的,毕竟你折腾那么一圈,打死几个日本人?就好像在他看来,普通人努力一年挣个几万几十万,那不叫挣钱,也不算积极活着,只有靠着祖上的余荫,出来舒舒服服录个视频,躺着挣了几千万,才叫挣钱,才叫活着。所以在他看来,华北只抵抗了几天。在我看来,华北东北,努力了八年,十四年。
高晓松祖籍浙江。如果他是东北人,就会说,你看我们北方多牛,义勇军就是我们东北嘎哒的,你看浙江,直接沦陷,浙江人老蒋不要脸跑到重庆躲着!如果他是山东人,就会说,你看我们北方多牛,张自忠活关公,咱山东临清人!还有宋哲元、王耀武、李仙洲、李廷年、李玉堂、于学忠、赵登禹、冯安邦、孙兰峰……你看浙江,直接沦陷,浙江人老蒋不要脸跑到重庆躲着!如果他是新疆人,就会说,你看我们新疆多牛,日本人都站不住脚,摸不着边。你看浙江,直接沦陷,浙江人老蒋不要脸跑到重庆躲着!但是他是浙江人啊,不能这么说。不然他那张嘴什么都说的出。
他的说法还是有点道理的,但是说北方的人有待商榷,我国北方由于地理上的因素,一直受北方少数民族骚扰,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不管匈奴、突厥、契丹、蒙古还是女真,无一不是北方,也就是说生活在北方的国人自古至今就在遭受外族的荼毒,这东西久了也就疲了,老百姓只想安稳过日子而已,平时能吃饱肚子就不错,还要时刻担心自己被劫杀,这换了谁也无法接受啊抗战还是不太一样的,毕竟时代已经不同了,抗战基本还是全国一盘棋,主要还是看政府的态度和决心,跟哪个地方人关系不大。
高晓松自己也说了做那节目没有草稿,不像专家那么严谨,也并不是为了引导大家的观点,只是提供一些看问题的多个角度来引发听众思考。我觉得他大体的意思是:相对而言北方抵抗的确实不够激烈,比如抗日期间的东北、华北、山东很快丢了;相比较,蒙古和清军在湖北、四川、江浙遇到的军队和民众的抵抗确实很多。但在我看来他是以偏概全,自己把自己说高兴了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