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是人的一种心理感受,与音乐的呈现方式无关,这是本质,不过现实有点不一样。音乐让人觉得好听,一部分是音色、结构、旋律等乐理好,一部分是情感共鸣强。对于非专业普通人,后者的权重更大。而插曲更好听的原理就蕴含于以上两点。听插曲与单独听的不同在于,画面会必然地分散注意力,从而模糊对音乐的感知。就像近视眼摘掉眼镜后会觉得美女更多,朦胧也是一种美,在听插曲时,生动丰富的画面本就已调动起情绪,这时候应景的音乐再来会心一击,自然更容易共鸣。
首先歌曲与情节契合得好更有代入感,让人产生共鸣。如果关掉了音响,恐怖片根本就不恐怖。其次一般大家听歌都会干干杂事想想杂事,如果认认真真欣赏一首歌曲那一定已经很喜欢了,而那些本来不那么上心的旋律貌似在听着实则充耳不闻,往往会忽略它的美。看电视的时候比较集中,听的歌曲就更加的吸引人。我至今只记得当年《神雕侠侣》中的歌曲,主要是小时候没什么娱乐工具,看这个电视好多遍啊,然后歌曲越听越好听了。
这个问题问的好。很多人都知道声音对画面的影响,那么画面对声音的影响呢首先我们可以明确的是画面是具象的。声音是抽象的。也就是说如果放一段音乐尤其没有歌词的情况下,你很难理解音乐具体的含义,尤其情绪不明显的曲子。但是给他配上具体的画面,就会引导你联系具体的人和事。也就是说让音乐更具有画面感。而人类获取信息很多是依靠视觉的,有画面感的音乐往往更加记忆深刻。
我记得在《艺术人生——红楼梦再聚首》中,王立平老师提到过,为探春远嫁那段写插曲《分骨肉》,起初担心对不上,结果却对的相当好。提到的“对片子”不知道影视剧中如何操作,但是,据这段话来看,影视剧中音乐出来后,还会有个使之与画面“契合”的过程,音乐的效果取决于“契合度”,就像《红楼梦》中的歌曲,很多都是高度契合的,今天听来都觉得超级好听的啊。
因为每个人经历有限和感受能力、敏感度高低不一,有些歌曲要表达的感情我们一辈子也没法碰上几回,但有了电影电视来铺陈,让你了解那个故事感受了那个背景之后再听见契合的音乐,就感觉被当头一棒~中了~才有了真正对歌曲的体会领会,甚至有时候即使自己能理解体会歌曲所表达也不及直截了当的画面影视所带来的深刻震撼。所以以前盛行的都是戏曲、歌剧。
别忘了人是视觉动物啊~看动漫时候的op和ed也有这种感觉。某种程度上画面的节奏和氛围能够与音乐交相辉映,互为增补。比如我在看fate的时候,感觉光听歌和看着画面听歌,后者更燃更好听。特别喜欢荤段子学生会第一季的ED,本身曲子不错,而且我觉得画面很棒,很好地诠释了曲子呢,节奏感爆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