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下评论一个人的台词功底的高低把,不是看你发音标准与否,音色纯正与否,而是看你能不能把台词背后的“潜台词”说出来。有个真实的笑话,就是说早先电影很少现场录音,都是后期合成的,而且为了赶进度,很多时候演员对话都是在念“一二三四五六七”,双方只是在“对表情”而已。但是如果和后期合成配合来看,演员的表情情绪都到位的话,这样的演员就是台词功力了得的,因为TA即使没有在说台词的原文,却依然能把原文里要表达的情绪都记住并表现出来了。
那些被父母以“你很糟糕”、“你是个坏孩子”的名义不断虐待的孩子,负面评价的内化,也能够在这个孩子童年更好的保护他。他开始深信:父母对他的侮辱、殴打,并不说明他们不爱自己,相反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爱护,是因为他“坏”,因为他“做错事了”,理应该受到惩罚。对自己遭遇的这种理解,比起意识到自己有着糟糕透顶的父母,自己活在悲惨无比的命运之中,会让孩子更能获得心理平衡,不至于陷入绝望。
如果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在严格要求他的同时,不断向他强调“你还不够好”、“我们对你还不够满意”、“你需要变得更优秀、更出色”……这些信念也会被孩子所吸收并在脑中固化下来,当听到他人对自己评价时,他会自动去寻找那些有可能提示自己尚不完美、需要继续加强的负面部分,因为那个对他不断提出更高要求,永远在前方用督促的目光注视着自己的父母,已经深深地印刻在了他的心里面。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长得漂亮的女生容易受到男士的呵护、照顾;职业骗子会表现得文质彬彬、亲切温暖,让人失去防备,不知不觉就将财物双手奉上;商人做事讲究排场,力求气派体面,让合伙人觉得他实力雄厚,更加放心的对他投资;西方政治家更会仔细研究选民的心理,一举一动都紧贴大众的内心需求,打造最具有领导力的形象,以求获得最多的选票。
他人的评价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适应环境,掌握社会规则。我们一般不会在大街上裸奔,因为会被别人当成疯子,唯恐避之不及;我们虽然很累但依然会把公交车上的位置让给老人,因为我们期望在别人眼里是礼貌的,有教养的;到一个新的公司上班,我们会注意办公室里同事的一言一行,模仿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和方式,以免懵然无知中触犯众怒。
客观上确实存在一个被人类社会广泛认可面部审美标准,审美偏好里含有的观察者占了人群的大多数。刚才也说了,一个人长得越接近大众审美标准,说她「美」的人就越多,她就越有可能变成「公认的美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