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这部电视剧之前,有必要先去重温一下那部同名的经典影片。重温之后,我们还要思考一个问题,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当中,孙道临饰演的李侠,王心刚饰演的姚苇,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的哪些特征足以支撑他们渡过漫长的、动荡的岁月之后,还依然常驻我们心中? 重温经典之后,我们再去看这部刚刚播出完毕的电视剧,我们会发现,尽管故事还是那个故事,角色还是那些角色,电视剧的创作者也在无论演员方面还是场景、服装方面,都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的质感,但最终的效果却还是差强人意。
个人觉得最打动我的谍战剧,说什么比不上潜伏什么的,用自以为是的专业标准指指点点的,首先卸掉你的有色眼镜沉下来看完来说。从开播就追看的到现在不只重温5遍了。每看一次对它的爱更深一遍。向所有创造这部剧的人员致以我的感谢。我就是爱死这部剧了,没有所谓的大牌明星,但每个人的演技都在戏里,浑然天成。这是一部认认真真的作品!主人公也不是所谓不食人间烟火的抗战剧惯有的高大全,他们是亦正亦邪优缺点集成的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角色。看到后来甚至觉得所有人都那么可爱了。
赵立新曾说:我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时是16岁,从没想到多年之后我竟然可以演李侠这个角色。当时我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但电影中那种独特儒雅的气质是很多演员不具备的,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所经历的生活和那个年代也不能同日而语。所以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静下心来,让自己平静。只有平静,才能走进那个年代的人物和他们的世界。所以我反复回味,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片子的同时,也希望能回归到曾经的那份纯朴。
读这些像李侠、余则成之类的故事的时候,总是惊讶于前辈们的牺牲精神,而我们所受的教育又与我们的生活相差遥远。总是不能理解他们隐姓埋名、披风冒雨、慷慨赴死的动力是什么?看了几遍《电波》以后,似有所悟,所谓“革命的英雄主义”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而是一个个普通人,基于自己理想而油然而生的事业心。
虽然有的地方剧情太神了,但人物的情理之中的真挚情感走向足已弥补。在这个追求感官刺激,浮躁不走心的影视圈,对这类剧要紧紧抓住不放手。写这这么多是为了纪念为剧里人物所抛洒的太多眼泪,还有它带给我的感动。看走心剧就是能让人沉下来。当然它的好就在那里,看不到或轻看它们人我就不花无谓时间为你们惋惜了。
刚开始的抓内奸的节奏还是挺吸引人,虽然也有不少细节漏洞,比如抓第一个内奸扫帚的时候,扫帚就把死人扔在了楼道里然后去打电话,然后就耐心的在前台等着日本人来,比如黄达是九州之鹰,那么白丽遥的身份日本人肯定也是知道的,可是黄达被杀之后居然就逍遥无事开起了湘绣店,不过这些都还好,我能想到,还能看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