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着敏锐的洞察。1988年长片处女作《红高粱》一经问世,便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的金熊奖。相比于第四代的诗化意识,第五代在对待历史,传统文化的态度上更多了一种批判性、反思性。这在其《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秋菊打官司》、《活着》等作品中,尤其明显。无论是对古老中国以父权制为核心的封建体制的无情鞭挞,揭露文化对人性的禁锢。还是描绘近现代中国以乡土社会众生百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书写,洞察时代巨变车轮下小人物的悲喜。张艺谋的镜头都如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足够精确、犀利、震撼人心。
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上映的时候,王朔评价说:“张艺谋就是一搞装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赵本山评价张艺谋说了四个字“民族英雄”。张艺谋自己评价自己,大概意思是说,他是个天分不够下苦工的导演。对于赵本山的评价,只想说,放眼中国,能堪此重任和压力又有国际知名度的,还有谁。对于张艺谋的自我评价,同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历程,随着时间推移,能力会被消磨,适应和妥协将取代激情和原创。对于艺术家来说,尤其如此。
作为导演的张艺谋,其成就有目共睹。他的摄影非常的牛。他是摄影专业出身,毕业后从广西电影制片厂起家,承担《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工作。这部作品被誉为是第五代导演登上历史舞台的开山之作。虽然影片本身有很多的争议,但不可否认其在电影美学探索上的先锋性。之后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更使他在摄影方面的大胆创新迈出了坚实步伐。这两步作品奠定了张艺谋在色彩美学,构图方面的深厚功底,也为后来做导演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如果说之前的张艺谋,是靠着大胆、独特的艺术探索,赢得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那么《英雄》之后,他被广泛讨论的共同话题,则变成了商业成功。我们不能因此而过于贬低他在商业大片领域的拓荒之作,毕竟市场环境的变化,中国电影面临着商业化的课题需要解决。难点在于如何拍出更多兼具商业性和艺术性,被大众认可,叫好又叫座的好电影。有一点需要提出,在电影创作的路上,张艺谋每次都只走了一半的路,他没有按照出发时的方向坚持下去。
老谋子很低调的一个导演,除了拍电影时,平时很少有他的消息。看看其他导演,各种综艺节目不厌其烦,甚至微博和粉丝互骂,不工作也要活跃在媒体一线。相比之下张艺谋才是一个真正的电影人,不工作时他就是一个普通人,远离大众视野。这次国庆大联欢再次让我们见识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整场晚会居然没有一个明星,全部是普通群众,真的很难想象,晚会的效果大家有目共睹,至少我和我的家人被震憾到了。
他的早期作品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为改编别人的作品,(如莫言的红高粱,余华的活着)还有就是上世纪80年代,国门初开,外国人对中国很好奇,急于了解这个国家,促使第五代导演一枝独秀,长期掌握着话语权,直到现在,也有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