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老师饰演的孙悟空则更加丰富地展现了孙悟空作为一个“本领强大的猴”的诸多性格特点。起初,他只是一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猴”,对世界充满好奇,愿意去学习各种事物,却又毫无基本的礼数,对教他本领的师父也是“没大没小的”,显现出来的,更多是一种动物的秉性。在学成通天本领之后,在水帘洞自称“美猴王”之后,他开始变得狂傲自大,桀骜不驯,敢于挑战一切,直至大闹天宫。神通广大的本领让他可以傲视一切,保护唐僧取经的责任让他充满正义,骨子里的猴性又让他难得表现出人情世故中的爱与恨。如此这般的性格特点与转变,并非紧靠剧本台词就可以拿捏到位的,还必须得有足够的理解。
六小龄童对孙悟空性格的转变把握到位,孙悟空一开始是“灵”,看到什么都想学,什么都好奇。师从菩提后对菩提子也是没大没小的。大闹天宫之前是狂,酒醒了想跑是畏,最后了不起打就是先从泼皮无赖到怒火烧心狂妄自大,输给如来后是不甘,一开始师从唐僧时也没把唐僧当回事,后来是服于紧箍咒而不是唐僧这个人,再后期就是他真心喜欢和唐僧在一起,把唐僧当成自己的师傅。而且一直到最后如来面前,他对如来也是不服的,对观音也是一种调侃的态度,唯独对师傅是真正的尊敬。这在整个83版西游记中很多细节是处理得非常好的。其他版本的孙悟空都没能表达出来孙悟空这个人的性格转变过程。
六小龄童演的孙悟空随时都在动,随时!腿从来就没有站直过,你们可以试试一直弯着腿弹跳式走路的感脚,能坚持多久。但是猴子就是这样蹦跶的。手也是从来没有正常自然下垂过,只要没拿金箍棒,安静的时候,两个爪爪一直都是在胸前挂着啊,时不时还两个爪爪抠一下摸一下。随时都在浑身发痒。思考的时候在抠手背毛,兴奋了要抠脖子毛挠头,生气了也要抠脖子毛,有时候还要抓腰毛,扯脸毛……要记得这么多细节,还要记台词,走机位,吊威亚,这些都说明了一切,所以我认为好就好在细节上。
六小龄童的整个表演,充分表现了孙悟空的方方面面,从所有的访谈来看,六小龄童很强调他的“猴戏”功底,这是他家族的传统,然而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是,他出演的这部电视剧,其实比传统的戏剧更能反映原作的光彩,即使这部电视剧改编了太多的东西,修饰了太多不和谐的东西。由于其他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地在角色的塑造上对人物性格进行了更多的夸大或偏移(包括所有的主要人物),到目前为止,六小龄童版西游记,仍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好版本。
是他的那双眼睛,一眨一瞪,一瞥一斜之间,犹如猴一般灵动自然,散发着灵气。而这种灵动并非源于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源于非常刻苦而扎实的训练——要知道,章金莱老师有着高度近视,但他却硬是通过长时间的盯着灯光看、盯着速度飞快的兵乓球看、闲暇时睁大眼睛看日出日落等训练手段,将自己的眼睛训练成活灵活现的“火眼金睛”。这使得他饰演的孙悟空,成了人们心目中最接近于“美”与“猴”的“美猴王”,印象深刻之余,也爱戴不已。
四个字,先入为主。论原著,86版孙悟空完全不符合原著,论创作,86版孙悟空的形象更偏向儿童卡通的形象,论创意,后来几版的创意更好,整体来说,86版的孙悟空是通过美化的方式来创作的,也就是我说的偏向儿童卡通的设计元素,其他各方面其实并不鲜明,所以,我的总结就是四个字,先入为主,有些东西被视为经典,事实上就是先入为主,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后者并不是所谓的难以超越,而是观众不愿意被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