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往事》在电影技术层面上,无论是在当时的那个年代还是放到现今这个年代,都足以令人啧啧称赞。尤其是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会发现,它的画面所体现出来的质感,带着岁月的痕迹。而电影本身的故事,与其说是人的成长,不如说是岁月的流长。《美国往事》所体现得更多的,便是其“往事”,而这份往事,往往又带着某种永远无法回去的遗憾。这种遗憾让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面条”变得愈加成熟甚至带有魅力。也更多的,让他看到了当年,那些一起疯狂一起放肆的背后,竟然隐藏着阴谋。
在我看来,《美国往事》在现实与梦境间构建了不可思议的奇妙平衡,一方面是极其真实的历史与环境,另一方面是以排箫与鸦片铺陈的梦幻氛围,交错的时空使得“情景交融”几近达到极致。它延续了莱昂内的一贯风格,其精致以眼神为单位,其宏大以世纪为跨度。就比如老年面条回到承载了他无数回忆的下东区,看到墙上用粉笔涂着“STOP THE WAR”,六十年代的街头少年们一身破旧夹克和仔裤,昔日的教堂被拆成一片废墟,气势汹汹的铲车掘起了一块墓碑。
《教父》讲述了一个时代,《美国往事》讲述了整个人生。从电影的角度来讲《美国往事》在各方面是360度无死角的超一流。剧本,导演,演员,服装,道具,配乐没一个都很完美。开场的电话铃声,女主角在仓库里的芭蕾舞,小伙伴们在布鲁克林大桥下游荡的画面,那句“我摔倒了”,蹲在楼梯上吃蛋糕那段,面条在车站那段,。。。。。。这部电影让人难忘的片段太多了。
《美国往事》一开始就打破了传统的叙事结构,在少年,中年和老年三个时代中来回穿梭。面条在中国剧院抽大烟这段镜头分别出现在片头和片尾出现了两次。片头带着他的思绪穿过了和兄弟们分道扬镳的重要事件,片尾则是一切水落石出之后面条露出的释然一笑。同样的一段画面在不同时刻出现有着截然不同的意义,有时身在其中,有时已经过去。
我认为正是电影所表现出来的质感和故事的意义,让这部电影有着某种唏嘘和惆怅的情怀。《美国往事》并没有宏大的叙事,甚至故事本身都不具备多少正向能量,但它就是会让观影者沉醉其中,并在观影完之后,要么感动,要么深思。对岁月,对时间,对往事的理解,会突然间增加许多未曾想过甚至未曾意识的东西。
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得体,但的确对《美国往事》所体现出来的情怀深深触动。我们总会长大,也总会有遗憾,面对岁月,我们所能做的,便是时不时的停一下,然后往回看看,看看所走过的岁月里,那些细微的往事里,那些爱恨、悲喜、对错、选择、成败,是否还是那么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