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鼎鼎大名的《钢琴家》,一直心而往之。因为是2002年的片子,再加上,听说获奖不少,冲着好莱坞模式的电影去看的,我又自以为是了一把。呵呵,还好自己之前的自以为是让我对这电影有了新的理解。片中以二战为背景,以德国迫害犹太人为导火索,表现一个犹太钢琴家在长达近13年的战争时期内如何生存,并坚持下来。说实话,情节很简单,这么说下来,任何人想的都会是那个钢琴家是如何如何的坚毅,如何如何的坚强,如何如何的英雄,扛过那么久,并生存下来。其实,不然,片中的钢琴家就是一个人,一个超级普通的人,先是活着。导演没有将我们的主人公描写的那么伟大,那么英雄,完全不是好莱坞喜欢的英雄模式。我们的钢琴家,会为了五斗米折腰,该有的气节在战争面前统统不见了。恼人的袖章,一边骂着不带,一边挂在自己的胳膊上;为了饭,乞求一份工作;为了家人,架子是啥?为了生存,跪了,求了,哭了;哪怕低声下气求之前的爱慕之人,哪怕装死人,哪怕那水到嗓子里快恶心的想吐,哪怕像过街老鼠一样居无定所……我们的主人公,在努力的,活着。中间钢琴家对于自己的处境到处找人帮忙的时候,我有点气愤,为什么不站出来,为什么不跟他们一起去奋斗,哪怕死了,也是光荣的。从一开始钢琴家拒绝朋友的当警察的介绍,到后来钢琴家被那个警察朋友救了,与父母分散,真的是成也钢琴,败也钢琴。到中间,钢琴家乞求朋友帮忙送信,朋友说“出去很容易,难的是你怎么在墙的那一边生活”,再到钢琴家卖表时说“饭比时间重要”,最后,钢琴家找到一个罐头,打开的时候撞见俄国上校,继而弹琴,继而交流,从始至终,钢琴家带着罐头,生怕不见了似的。处处彰显着一个人的活法。
奥斯卡还是比较老实的,所以即使是最年轻的影帝,年纪也不少了,即将三十而立,而且获奖的角色也是那种中规平稳型,没有多少毕露锋芒的意味,最好是颇具深度的历史人物,这就完完全全顺应了奥斯卡一向不爱形式主义的“稳重个性”。于是“年芳”29的阿德里安•布罗迪凭借着一双忧郁深邃的眼睛演活了一个在残酷战争中不屈不饶的诗意钢琴家,也俘虏了一向偏爱“大寿年”的奥斯卡爷爷的芳心。12岁,处女作,从无人知晓到家喻户晓,从一夜成名到自杀风波,恐怕没有那个小影帝会比柳乐优弥更具话题性与戏剧性的了。我相信有很多人都是因为看到剧情简介里边一句“主演曾获戛纳影展最年轻影帝殊荣”而去看无人知晓这部电影的,我就是其中一个,当时还想到底这小子何德何能获得这个令文艺知青仰慕令文艺演员望奖兴叹的大奖呢?当年日本媒体这样评价这位小影帝的表演:大哥哥深情低垂的眼眸俘虏了无数观众。没错,导演是枝裕和用足足2年的时间打磨出了他的天然纯朴,毫无矫饰的表演令戛纳评委尽折腰。不过,是枝裕和总是或偏或倚地为他人作嫁衣裳,事实上,柳乐优弥摘下影帝同时意味着是枝裕和获金棕榈奖没有多大胜算,而事实确实如此。可能是年少成名惹的祸,最终这块被视为瑰宝的戏玉却选择了瞬间辉煌永恒堕落的道路,令影迷们不禁扼腕叹息。
电影终究是电影,就算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那终究是电影,那么就有电影特有的潜台词。德国大兵对一个犹太老人的羞辱;一个孩子的夭折;“若你刺我们,我们不会流血吗?若你们抓我们痒,我们不会笑么?若你对我们下毒,我们不会死去吗?若你加害于我们,我们不应该复仇吗?”;20波兰币一块牛奶糖,全家人最后的一餐;只有自己的时候,面对这钢琴只能动动手指头,使劲幻想着音符;生病的时候,手指依然在弹。全片没有将钢琴家打造的像个英雄似的,就连搬砖的时候失误被德军打,一直受着,从未用手挡,朋友揶揄他说:真希望你弹钢琴比你搬砖强。我想做为一个年轻力壮的青年,出点力气应该不算什么,那么,就是我们的钢琴家在保护自己的手。最后,翻过墙去,一片狼藉,渺小的他在废墟中无限被放大。在给德军上校弹琴的时候,那种自由奔放。战争从来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家庭、一个人的事情。上校手边的全家福,我想上校帮助钢琴家也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钢琴家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