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剧幕就是题材抗日战争的影剧,没有什么抗日神剧,在一部很长的剧目中,有些夸张,过分的场面,或者样那样的缺点,是编剧特别是导演的责任,应该删除,改正。话又说回来,影剧不是记录片可以夸张,比如武侠片的飞檐走壁,隔空点穴...。但抗战影剧绝对是正能量,他给我们了解到许多抗战的真实情况,不忘民族恨。特别对下一代孩子有很大意义,使他们从小了解到父辈们怎样抗战打鬼子的。所以希望以后有更多更好的抗日战争影剧,贡献给广大观众。
因为很多题材不敢拍,不好拍,拍不了,所以只能拍这种创作度不高的题材。反正抗日战争是历史,不管怎么拍结局都一样,最多就是在剧里加点爱情、友情、家族斗争、江湖纷争、穿越的道具、只要是抗日,广电总局基本都过审,毕竟主流价值观摆在那里。再加上喜欢看抗日神剧的群体呈现两极分化,都是些低龄化儿童和老年人居多,这些人对历史和军事常识缺乏深层次了解,看抗日神剧就是图个娱乐,打发时间,没有更高层次的观影需求。
抗日神剧这应该是一种文化现象吧,实际上凸现的是泛娱乐化,是浮躁,快速消费。在混合点民族仇恨和对日本鬼子的矮化和丑化,低能化处理,这就成了。这种片应该属于什么呢,拍摄初衷就是为了刺激观众,为了爽,没有逻辑也可以,只要把鬼子突突了就会让大家觉得爽,观众爽了就能赚钱。所以按这个思路抗日剧普遍选择了荒诞风格,所有不合理都没关系,最后只要打死了鬼子一起就都合理了。
别以为编剧导演没文化,不懂历史,人家精着呢,知道神剧有市场,很多人就好这一口。正因为神剧击中了人们内心的爱国情结,民族自尊心,所以神剧才能长盛不衰。尽管媒体经常批评神剧的荒谬,误导,曲解,但你别忘了,现在看电视的都是些什么人。据调查,目前电视人口表现为两低一高——低收入,低学历,高年龄的特点,对神剧的批判通常是到不了这些人的视野的。
电视剧毕竟就是电视剧。不是历史剧,不需要历史的严谨。主要就是娱乐,让观众看的过瘾,能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即使夸大了又有何呢?我们每个人都有梦想和幻想,抗日剧为何不能把充分利用想象的空间把那段历史演义一下呢?那段历史我们不能忘记。要牢记。但我们也不能只是一味的沉痛记着,我们也要去用各种方式去打它,让那段历史永远在心中,老老少少一辈一辈又一辈。
在我看来抗日神剧的播出他能够被搬上银屏的原因首先他能够体现一种爱国情操,因为我们国家提倡的就是爱国,其次抗日神剧虽然没有真实的还原历史,但是其中一些地方还是能够窥探一些历史问题,抗日神剧虽然让我们不能看到历史本来的面貌,但是它也从另一方面用夸张的手法让我们去了解历史,其实在和平年代这样不是更好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