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单一事物的评价上,体验派有着比较突出的优势,比如说一部电影,只有“我看过”,才能保证本人的观点出于实际的感受,也能提取电影中的片段来作为证据,更重要的是,评价有时效性,每一个独立的事物,都从时间上与过去切割开来,虽然烂片导演翻身的例子不是很多,由于商业化的原因,烂片导演很难拿到持续的投资去拍戏,不过很多大导演在成名之前,也有拍摄平庸之作的经历,通过学习和积累经验,进步到能拍出好作品的程度。而大导演拍烂片的事例犹如过江之鲫,不可胜数。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体验派很容易落入过于主观的陷阱。
并不是,人都应该要有自己的判断,谣言之所以成为谣言,就是很多人不明事理,不辨是非,三人成虎,最终成为谣言到处散播,自己亲身经历,亲眼看见,才会有自己的判断,才能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比如一部电影,喷子黑子所出的内容大都一个模板,一堆网络闲人起哄,跟风,就导致了口碑全面崩盘,因为那些人以网络为生,可以说一天24小时都可以上网工作,而那些明辨是非的人不可能随时盯着网络动向,他们不是以网络为生,所以你可以看到网络大都充斥着负能量,还有一些所谓的段子。
你没看过凭什么说不好看——凭什么?如果没有前提条件,这话没问题,但如果有了前提条件,那么这话也就成了为某人洗地的借口了,比如:一个演员或者说明星,拍了十部作品,九部都不行口碑还差劲,剩下一部也是勉勉强强凑合,那么这位自我感觉良好的演员或者说明星,再出新作品,那么观众凭以前的影视作品的口碑和观后感比例,就可以预判了,很正常——‘’你没看过凭什么说不好看‘’这话如果没有前提条件,那么说这话本身就是玩强盗逻辑。
不管是体验派还是经验派,最核心的问题在于,我们是不是能够用个人的判断标准去评定客观事物的好坏?这直接指向我们对自身客观局限性的认识,我更同意这样一种观点,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映射,每个人对事物的喜好不同,评价标准不同,很显然在一种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下,不应该再出现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之间的相互鄙视,各取所需,各自满足就好,体验派和经验派,应该相互学习和借鉴,而非彼此攻击。
真的看不下去,不是没看过,像迪丽热巴,杨颖,鹿晗,拍的剧很尴尬!粉丝一直吹多好看,过度吹捧真的会毁了艺人,她看了你们的评论,会认为自己演技很高!放弃学习,一直不进步或是懒得进步!粉丝经常说,你知道他(她)多努力吗?这个世界你告诉我谁不努力?没有成果一切都是屁话 !没有进步一切都是妄谈!
其实看过不看过都能评价喜欢不喜欢,觉得好不好。如果好看是一个主观判断,那我觉得看过没看过都可以评价。如果好看是客观存在,看过没看过都无法决定好不好看。
既然这是能说能评的,那么没看过也能说好不好看,只是个人的某个时间段的评价,并不那么重要,就算作品是绝大多数人肯定的也可以不看就说难看,于他本人而言也不存在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