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方文山了👍️👍️👍️因为周杰论名气大!所以,方文山才气就大。公正的说:周杰伦作曲很特别,唱功与众不同。但是,如果没有方文山的那几首词,哎!周懂也可能和咱一样混饭吃。他自己写的词哎!不提了。有人说:方文山给很多人写过为什么没出名?这就对了,方文山的词写的好,可是歌手的作曲,歌功不行也没办法。要成一件事只少要俱备三个条件。唱歌要必须俱备:歌词,作曲,唱功。例如: 穿衣服你上衣穿一件国际品牌,裤子是妈给你缝制的,鞋是旧货市场上买来的。你说,上档次吗?啥都要能搭配上呢。不过,如果周杰论不出名,真不知道有个方文山。我个人认为,如果周杰论一直和方文山搭配,那真是绝配。可惜!!!哎!也是,钱要大家赚!再说周懂在汶川地震捐款时说,他是台湾人。大陆人有钱你是歌星,大家给你捐款。等大陆人有灾难了你妖身一变成台湾人了。所以,人在灾难之中才能看清一个人的人品!从那以后我再不听周杰论的歌。例如,别人嫌多少钱与我有啥关系呢。
方文山的词句画面感特别突出,文字魅力更不用多说。用词用句的美妙更是一绝,表达和描述的范围广,有中西,有古今。有爱情,有历史,有美景,有亲情……其文化实力底蕴不是其他作词人能比的。个人特别喜欢《发如雪》的词,感觉不会有更好的了。林夕的词看似没那么惊艳,没那么奢华的文笔,甚至口水文的感觉,可配上音乐配上歌声却那么的引人回味。词句能通过音乐和听者产生共鸣,更好的提现了歌曲原本应该要表达的意境。如果光说词句的魅力的话,我个人觉得至今为止没人能和方文山比。好比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美轮美奂,断人心肠。杜甫的诗就是写实易懂,但却能抓住历史,抓住当下人们所想所感!
文山解释《青花瓷》中那段道:“天青色等烟雨”天青色和青花瓷是两个概念 天青色是汝窑的而不是青花瓷的色调,既出天青色 天青色即是指骤雨洗涤之前后的蓝天色,本是天青色等“骤雨”可骤雨不好听啊 烟雨亦是地表烟雾缭绕之露“天青色等烟雨”这么对接顺畅即美观,它在等烟雨 后句便采用你我对接“而我在等你”方文山用了一句病句美化了中国风之代表作并在晓松老师面前称(我不说别人也不知道啊)。综上所述方文山作词虽美轮美奂并有画面感 但也有...之处!
当晓松老师拿出林夕当年某段作词时方文山说“你我都不如夕”既已甘拜下风 何来杠精强词!
这些年,林夕的写作速度渐渐放慢,“主因就是犹犹豫豫,这个已经写过了吗?不可能全都满意,有时候,尽力而为还是不理想。”高产的林夕写过4000多首歌,担心重复成了他最大的包袱。2006年,他在收音机中听到一首歌,觉得歌词不错,风格像自己。他问当时在电台的同事:“刚才听到那首歌是谁写的啊?挺有我的风格,还差一点点。”同事说:“你在讲什么啊?那是你写的啊。”“虽然他不认识我,但是他最懂我”。失恋的、暗恋的、表白成功的、分手落寞的、日久生厌的,一切情感都能寄托在他的某首歌里,被暗自戳中。
很多人说方文山的词空洞无味,辞藻华丽堆砌,我觉得不够客观,若是真的没有感情,又怎么引起之前80/90后的共鸣,当年的我情愫懵懂,一心向往童话般的的爱情,没有真正爱过,所以听Jay的歌里那种甜如蜜的爱情和撕心裂肺的分手,从歌词里看到美如画的场景,感觉也体验了一把爱情,林夕的词里写的是什么却不懂,当长大后真正爱过分过,才发现林夕太伟大了,他把我心中所想全写在了词里,而且词里很多暗喻感觉妙不可言。这两个人都是我感情世界的启蒙老师,第一个是编织美梦,第二个则是向我诉诸现实。
林夕确实是大神,就是烟火味太浓了,方文山就飘逸多了。你看看方文山拍的电影《听见下雨的声音》,就能感受到文人飘逸起来然后重重地摔在地上的感觉,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飘起来又摔下去的人,更能有进步。与此同时,林夕还在词句里挣扎。我没有说林夕写的不好啦,只是论开拓词的范畴,拓展中文音乐的疆域上来讲,方文山还是要比所有人更有资格站在第一名的位置上的。林夕在追逐文字的顿悟,方文山则将文字化为基石,去构建一个情景,顿悟太多有时候会更繁琐,而视觉效果则比咬文嚼字更清晰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