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你一直有一个让我赞叹不已的好品质,就是清醒深刻的反省能力,还有一个直视自己内心丑陋的正面态度。你知道的,有一个深刻的反省能力其实比认识能力要重要得多。其实网络的扁平化,让每个人的认知水平不会差太多,而反省能力则会给你的认识扩大宽度和深度,让你的视角和眼界不断扩宽。亲爱的,尽管你现在还不能体会到这种能力赋予你的实力,但是,它正在一点点的出效果,出成绩,请你对它耐心一点,也对自己,对未来,耐心一点。
“我高中毕业那年,开始流行用手机,但是还不普遍。而且当时在外地上学,老家在连云港,同学的去向也天南海北,打长途太贵,还是写信比较划算。”1984年出生的王女士表示,自己最后一次写信就是在大学期间。“刚开始半年,写信写得比较勤,刚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比较陌生也新鲜,会跟朋友交流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后来大家都有了新的生活,就慢慢断了。”
今年刚上大一的陈博同学,是名“95后”,初中时,父母就给他配了手机,QQ、微信等社交网络也用得很频繁。“写信?我从来没写过,也没想到要写信,有事儿基本上都是打电话、发短信息。”他告诉现笔者,自己对信的唯一接触,还是中学语文老师教的写作课。“书信也是一种文体,当时老师教了格式规范,但现在让我写,我也记不清了。”
上个月,我和男朋友约定,每个季度我们都给对方写一封信,无关乎形式,无关乎内容,只要记录下当时的心情、自己的状态和对未来的希冀就好了。
我觉得这是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等多年以后互相把这些信件拿出来看,可以回忆很多一起经历过的事情,重拾热恋时的心情。
自己第一次写信是1976年。“那是我第一次离家,到浙江部队里去当兵。当时还没结婚,也经常给夫人写信。当时从浙江到江苏,信件要走15天,我们就半个月一封来回,从没断过。”不过,由于搬家,这些信基本上都没了。“现在让我写,也不知道写什么啦。”
你之所谓社会乃是个人所无法“改良”恐有不妥,须知社会正是由你由我由无数个人所构成,倘使这社会里的每个人都有愿意“改良”社会之意识与行为,假以时日,则社会自然改良。
至于我的“反社会”,你送给我的这顶帽子未免过于大了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