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高晓松这个人的性格和处事基本上有一部分清华的影子,剩下就来源于他不错的出身。他的很多性格,还是很像我周围的清华同学的,比如聪明,看事情比较透彻,说话犀利,喜欢侃侃而谈。同时也有清高,自负,骄傲,好胜,自我框架很强,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候甚至不容得他人反对。至于他的一点所谓情怀,所谓的诗与远方,大概也是每一个读过了圣贤书,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内心共同的一点小理想,如果说有机会让清华的同学搞一个科研中心他肯定很开心,搞一个艺术馆他也觉得这事有意义。而且不仅是清华的同学,很多人内心都有这样一种小情怀,甚至有改变世界的小冲动。
个人觉得高晓松接触的人面广,因为他外公外婆太牛的缘故,他又从小接触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见过的世面太多,比起很多人来说,他从出生就已经赢过了大多数人一辈子奋斗的结局!但是,他有点不学无术,各行各业都是半吊子,靠着吃老家,伴老友过生活,总之可以算作见识广,人脉广,但是他自身却没什么可道之处的人,所讲的历史基本都是道听途说,之所以你觉得他博学,就是因为你不知道而已,当你学过这些或接触过这些后,你会觉得他满嘴胡说八道,但是单就娱乐来讲,还是可以接受的。
一句俗语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除了书本上的认知之外,全球各地的旅行也让高晓松丰富了眼界;且大幅度拓展了高晓松的历史观和世界观,加上高晓松对东西方文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涉猎,这让他在中国史串联世界史过程中毫不费力。最后高晓松在正史和野史间的游刃有余,再配上高晓松对民俗和风土人情的解读和表达,则更增添了他解读历史的趣味性,这让人们在对历史不感到枯燥的同时,又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的新东西。
高晓松的历史水平,对于非研究历史人士里已经处于很高的水平了,而他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他的历史多牛,而在因为他行了万里路,因为他本身有追求,当然还有不差钱,导致了他可以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地理,历史,政治,文化,艺术,野史,趣味地做一个大乱炖,然后以晓说的方式呈现给你。高晓松有没有团队我不知道,但是老梁肯定有团队。即使高晓松有团队,但是他走过的国家,他创造的音乐,他的思维跟他的节目也都是完全匹配的。
音乐人的成就是靠作品说话的,高晓松所创作的《同桌的你》在中国校园产生了里程碑意义的影响,从而在华语乐坛奠定了他的应有位置,且不论除《同桌的你》之外他其它的音乐成绩。除了音乐领域,高晓松对近代史的广闻博览和独到诠释令人印象深刻,虽然不乏质疑受众。如果说高晓松类似二十一世纪中国祝枝山式的人物,此言不虚。
比起历史来说,高晓松对人文知识的涉猎已经远超越了历史本身;其中不乏电影、音乐、文学和体育。且高晓松从事工作范围之广也让他超越了一个历史学者的范畴。最让人佩服的是,如果从广义的历史来说,高晓松更可以把文化史、电影史、娱乐史、民俗史都放入历史当中,形成了常人所不能及的大历史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