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莫西干人》,这是反复听出耳朵生茧子的一部,在资料馆看过一次大银幕,太震撼了,读本科时给中央台音乐频道一个电影音乐欣赏节目撰稿,那时候我刚好帮着张罗学校广播站,我本来也做电影音乐欣赏的电台节目,所以写过几部稿件给电视台,包括《音乐之声》啥的,但印象最深的还是这部,可以把历史的浑厚和电子风格如此混合,所以是由两位风格截然不同作曲家合作完成,导演思路其实也蛮清奇的,直到很多年以后,应该是2014年,我在佛罗伦萨路边溜达,一个印第安打扮街头艺人在演奏这首主题曲,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其实是关于部族文明的改变与消逝,可以原电影一个点被淹没在震人心魄的动作戏中了。
《天使爱美丽》中的插曲《 Comtine D 'un Autre Ete: L 'apres Midi》,这部法国电影看过很多遍,上大学的时候看跟现在看感觉完全不一样,但唯一不变的是对这首曲子的钟爱,它一直是我的博客背景音乐,持续了整整七年,只要一听到这首曲子脑海中就会浮现电影中的情节,那饶舌却动人的法语,色彩鲜艳明亮的画面,还有爱美丽那干净的脸。这部电影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类电影,充满了孩童般稚嫩却离奇的幻想还有最让人心动的初恋情节。
《My Heart Will Go On》,电影《泰坦尼克号》的主题曲,短短四分钟的歌曲实际上是《泰坦尼克号》整部影片的浓缩版本。这是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结构精巧编排,浓烈民族韵味的爱尔兰锡哨在歌曲中尽显悠扬婉转而又凄美动人。《My Heart Will Go On》的旋律从最初的平缓到激昂,再到缠绵悱恻的高潮,一直到最后荡气回肠的悲剧尾声都十分抒情。
第一反应居然是《燃情岁月》(秋日的传奇)高中时候,这盘卡带,被我正反听过几百遍不止吧,因为几乎每一首音乐,对于年轻的我,都有着莫名的吸引力,然而那个时候我并没有看过这部电影,直到我进了电影学院,在标放大银幕看到这部电影,就像见到一位老朋友,热泪盈眶,紧紧相拥,所以之后我再听James Hornor其他作品,都没太多感觉了,哪怕是Tatanic。
《坏孩子的天空》,久石让作曲。反反复复听了很多遍,尤其是那首《Kids Return》,每次听,都仿佛看到穿着蓝衣的新志从路的尽头疾风似地跑来,穿着红衣的小马猛踩自行车跟在后面。每当兜兜转转又回到原点的时候,耳畔都会响起这支曲子,笨蛋,我们还没开始呢。
《夜宴》,谭盾作曲;看完电影的时候马上就去找原声,一度作为读书时的BGM,当时最喜欢周迅唱的《越人歌》,后来觉得每一首都很有意思,很耐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