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看《怪物史瑞克》的时候特别有共鸣,觉得每个人内心应该都像一个怪物,都有不想和别人一致的特性,不想随波逐流、想保持着自己的棱角。即使面貌丑陋,不被别人接受和喜欢,但是在内心仍有一颗丰富细腻的心灵,想要获得大家的认同,可是又不想被伤害而选择远离。
威廉姆斯的《死亡诗社》这个画面我印象最深刻,他看出了这个学生的自卑,觉得自己想的做的都是毫无价值的,不敢把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而是把真实的自己压抑住。这个老师帮助他去面对自己——对他来说也许就是魔鬼,但也可以是天使的自己。那个学生就很像我。
罗宾的电影《心灵捕手》这部剧触动我的依然是 恐惧,有些时候,表面上强悍凶狠,也许是掩饰内心的恐惧。不敢去爱,不敢去追求喜欢的自己,放弃自己的潜能,每个人都会有恐惧,别让他们真的彻底掩盖自己。结果是你看到了一切,除了自己。跟我简直一摸一样。
《肖申克的救赎》大学里第一部喜欢的电影。台词“Get busy living or get busy dying”印象深刻,真的感到自己不该老是想着万一做不好怎么办,心里有阳光有希望,活的也轻松。
好像叫做地球的星星?虽然很欠揍,但我小学属于高智商高潜力但整天神经病受歧视的那种,初中换了懂我的老师就开始起飞了。由于小学的经历搞现在也有点精神障碍,真搞不懂要不要对那段破经历有感恩心理
《社交网络》开头的一段,男主和女友大谈自己的想法,女友根本没兴趣也跟不上他的节奏。我和老公谈恋爱时也经常这样,他是数学畜牲,方向拓扑,我偏文,我俩说话总掉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