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过《搏击俱乐部》的著名导演大卫.芬奇也回击过影评人。当年《纽约时报》的影评人大卫.丹伯不顾协议公然放出了影片,并在主要媒体上发表了对电影的评论:“索然乏味,但却引人入迷”。针对此番言论,大卫芬奇多次在访谈时毫不客气地指出,这种做法“相当荒谬”,“真是悲哀”。很多影评就像我们观影者一样,对电影的态度就是比较公道的,但是电影人来说电影就相当自己的孩子,看什么都是好的,所以会存在很多口水战。
其实是两者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导致,电影人认为自己是创作者,是实际动手的操作派和专业从业人员,更有发言权解释权,认为影评人光说不练假把式。影评人是消费电影人的,他们视野开阔但眼高手低,大师看多了拿当下的匠人去比较,自然觉得一无是处。
其实开战的原因在于双方都没有看破电影作品的价值,不论是电影人还是影评人,都应该去接受一部作品的好与坏,毕竟人还没有完人我能,作品肯定也有好坏之分,现在有的影评人确实嘴不饶人,把作品贬值的一文不值,所以才激起电影人的回骂。
我觉得电影人跟影评人各自站的角度不同而已 电影人更多的谈及所拍电影的创意或者想法,是表达,同时也有为电影造势的倾向作为影评人,见仁见智,要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心理需求,是评判,但也为了抓取眼球的可能。
我认为这个问题本来就是一个人仁者见仁的事,没有哪一方是正确哪一方错误之分,究其根源还是双方的立场不同导致,影评人站在客观的角度,会很理智的分析利弊,电影人的话就是比较主观了,认为自己的作品肯定是好没有问题。
在某种程度看,这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角色。电影人在拍,影评人在看在评。电影人会说你说那么多废话有本事你拍个试试,而影评人仅仅是站在整个电影环境下所给的评论。影评人不会拍电影,但却看过无数经典的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