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院中观影自有一套规矩,比如不能大声说话、不能接听电话、不能亮起手机屏幕,这样都会因影响别人的观影体验而招致不满,大家在影院的时候基本都能自觉遵守。但一回到电视或电脑屏幕面前,我们就不会太顾及那些规矩,有时两个小时的片长中,我们可以肆无忌惮地暂停去上厕所、吃东西,做别的事情然后再继续,但这些都无法在影院实现,影院在客观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使我们专心观影的场所和约束,这就让观众的观影体验获得极大的提升,大概这也是影院可以区别于屏幕的根本原因。
这种想象被称为“肥皂剧效果”,是的电视动作平滑处理系统带来的不良效果。几乎所有的电视都是以24fps的帧速率来拍摄的,一些大美剧也采用了这样的标准,但在电视上播出之后,会被转换为60fps,所以画面原本应有的效果被加速、那种微妙的模糊和微粒感变得无比清晰,有种廉价的电视剧效果。从产品角度来说,这种现象主要集中于LCD/LED电视,因为液晶的特性导致画面会有延迟感,所以需要面板技术来改善运动模糊问题,但影响了电影片源的播放效果。
你看过村里过庙的时候放的露天电影吗,虽然成本比电视还廉价,但是走入那个氛围,一群一群人坐着马扎子盯着破投影布,你也会觉得“嗬~放电影呢”从而产生心理暗示,将你目前的视觉所见,归类为看电影。而在家里,吃饭的吃饭,玩游戏的玩游戏,打滚的打滚,电视里放什么都是生活的伴奏带,毫无意义。
影院中有宽带的屏幕、震撼的音响,有的条件好的还有良好的3D效果或IMAX巨幕,现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5D电影,片中炒菜你能闻见味道,片中下雨,影厅中还会飘点水珠。反观电视或电脑屏幕,虽然也能看到和影院一样的内容,却没有了影院中的种种增加观影情趣的条件。
电影本来就是拍给院线银幕的,所有视觉和听觉上的制作和呈现都是按照院线银幕标准来的,放到电视上肯定会有这种廉价感,首先画面缩小了太多,视觉冲击力上差了一大截,其次电影和电视的帧数不同,视觉上也会造成差异,再次电视的音响怎么跟院线环绕声比呢。
在电视上看,本来就没花钱,当然有廉价感。影院再小也是浸入式观影,荧幕尺寸,怎么也比60寸的电视大吧,而且周围的暗场环境,观影时对人的基本约束(比如不大声说话)等等,都能让你的注意力更集中在电影本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