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媜,东野圭吾,七堇年的书都很好看,七堇年是大概12,3岁看的。其实她自己受简媜影响很大。她们的文风和笔触影响了我很久很久读简媜,那时候文笔变得非常清冷,表达的感情都很抑制。一度影响我如意地表达情感,后来慢慢自己融合,就能用比较清楚冷静的语言表意和抒情了东野的风格非常细腻很难不受影响,慢慢地去除冗杂,专心写出自己想表达的意思了。
村上春树 《寻羊冒险记》,村上让我深深感受到了“节奏”和“氛围”的魅力。自从读了村上的作品后自己写小说会非常重视安排节奏 (例:恰如其分的终结/张弛有节的对话和角色动作/不带情感色彩的白描的插入技巧 等等等),和角色或者故事的“氛围”,也可以叫做“气质”。 甚至会写只为了追求“节奏”和“氛围”的作品。
我14岁左右看的没那么高深,应该是郭敬明,笛安他们的书。《小时代》,《悲伤逆流》等等。对于初中生来说写得看起来很华丽的足够吸引人了,也没什么不好承认的。尝试过红楼梦但是略看不下去···虽然最后看完了但是也仅仅是脑子里有个这么故事而已。但是自己去写的时候总是会想他们写的时候是怎么想的。
影响较大的应该是村上春树《东京奇谭集》,保罗·奥斯特《幻影书》,奥尔罕·帕慕克《伊斯坦布尔》……读完之后,写作思路更加倾向于阴郁、神秘、悬疑。读来完全不是纯粹的中文文本。后期开始接触中国文学作品,开始热爱读乡土文学,如今写作也是这种感觉。
《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写新闻稿评论稿比较多,一直在按这本书教的方法组织材料和语言,把真实的故事变成吸引人的报道,让别人对我感兴趣的事实感兴趣。由此也影响了非新闻写作的风格,总是带有记者视角,旁观口吻,流年似水。
绝对是木心先生。 比如在《哥伦比亚的倒影》里的这篇 《童年隨之而去》的片段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总是想去学习他优美的文笔,总是去因为学习他而去学习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