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乏力了呗!以前的创作都是来源生活,小品相声编剧作品内涵高,文笔好,不失幽默而又有讽刺意味!而现在的大都是快餐文化,创作人没有相应的文化底蕴,作品的内涵不够,但又想表现出正能量,只有去网络上取材了。省时省力还不费脑细胞,又能迅速完成任务,来钱也快,也好交差。但在观众看来,这样的作品质量不是下降的一点点。很难再有触动心灵的作品了。
春晚排练和创作时间都比播出时间早半年甚至更长,很多头半年很火的梗到了第二年想还那样有吸引力几乎是不可能的;春晚想要做的接地气一些要靠网络流行词根本就行不通,除非把大架子放下,不过想想也不可能,毕竟是面向所有人群的节目,要求大部分人都能看懂才是第一个要考虑的事情,而不是变成一个玩梗的晚会
以前 是春晚说什么,然后就火了,现在是什么火了,春晚说什么!以前 白云大妈的 下蛋公鸡 公鸡中的战斗鸡……春晚创造流行词,春晚创造梗,现在是 网络流行梗 词 ,创造春晚!!!
我觉得挺正常的,创作小品段子的人不大有时间天天在网上关注最新的网络段子。况且参加春晚的小品在半年多前就要创作出来。然后排练成熟接受层层审查。在现在网络梗不断推陈出新的时代,想不过气真的很难。不过好些观众也不知道这些网络梗,他们看到小品里面的段子会觉得新鲜,好笑。
其实并不是过气,春晚用的网络梗一般都是这一年中比较热的,但是因为我们平时用的比较多,到过年的时候这些梗已经耳熟能详了,春晚再用有一种过气的感觉。而且像这种网络热词都是流行一会儿,很容易过气的。不过我觉得这也挺好的,能让人回忆这一年。
真的是非常尴尬了...尤其之前用“雷人”这个词的小品,听到的瞬间,感觉自己穿越了一整年,尴尬到直接出戏,不过春晚小品一般都是提前很久开始准备,而网络用语更新很快,偶尔过时也能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