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属于南北方生活习惯的差异导致的,比如《买佛龛》、《白事会》这种(这段儿我不确定啊,南方人什么习惯我也不怎么熟,就说这意思),都是以北方习俗为故事基础,南方人对此闻所未闻见所未见,自然也就不觉得可乐。个人理解中,南方人比较能接受的相声,是那种表演比较多的,比如《学聋哑》《规矩论》《学电台》这一类的,既不依赖于地方语言习惯,也不依赖于地区生活习惯,靠表演取胜的节目。或是岳云鹏这种把演员个人特征当包袱的,南方人也比较能接受。
我们现在看到的相声已经改造过了。听一些老段子录音里,有大量老北京的俚语,说的也是老北京老天津的风土人情,我作为北方人也十脸懵逼,很多东西不查资料根本不理解。啥叫南城北城,啥叫旗人,为啥旗人很穷还要面子,里面很多东西现在的京津年轻人都不一定知道。估计南方人听相声一个感觉吧。不生活化的东西就不好笑。
由于相声的发展历程,传统相声没有包含南方语言中的幽默因素,所以有一些传统相声可能南方人听不懂。但是有一些传统相声的主要幽默手段是超越南北方差异的,这部分相声南方人就好理解了。个人感觉,文哏相声南方观众更好理解一些,譬如 《对对子》《八扇屏》《韩信算卦》。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广府粤人,第一听不懂北方方言,第二不喜欢相声,完全不知道笑点。这大概就是南北差异吧。你无法逼迫一个北方人去接受粤港澳的本地栋笃笑或者老广州的粤语相声,同样广东人面对相声大概也有选择不笑的权利吧....多大点事非要上升到南方地域主义去了。
南方到北方的距离,放在欧洲都够横跨好几个国家了,文化不同,怎么能理解笑点呢?更何况相声本来就是小众艺术,越小众,能听懂的人才越觉得好笑。比如天津人肯定觉得二个他麻麻把大木盆端出来比亲爱的观众我想死你们了要更搞笑,但前者只有天津人懂,后者全国人民都懂。
我想起来一个特别熟悉的场景。大概上小学的时候,我妈买了郭德纲的碟,放的《西征梦》。她快要笑到趴下了,我爸坐在一边,几乎一次都没有笑过。后来,我爸看一个地方节目叫《72家房客》,笑得前仰后合,我妈在一边一脸冷漠。这是我第一次最为直接地接触文化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