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确实有些过度艺术化了,特别是瓦西里跟德军狙击手面对面对决一段。我曾在苏军的一本狙击教材里看到过这一段,当时瓦西里面朝西背东,时间是上午十点多,北半球高纬度地区的太阳升起来没多久,阳光斜斜的从瓦西里背后照来,瓦西里卧倒在狙击阵位通过瞄准镜观察敌情,突然他的狙击镜中一丝亮光一闪而过,经过观察发现亮光最有可能来自一块斜搭在一堵断墙的钢板下边,钢板的左前方是一匹马的尸体,不远处还有一具苏军军官的遗体。瓦西里判断钢板下边是一名德军狙击手,亮光来自狙击步枪上瞄准镜的反光,由于钢板下边光线暗淡,无法清楚发现目标,于是他把枪口瞄准钢板下方,静静地等待。大约半小时后,瓦西里的瞄准镜再次捕捉到那丝光亮,果断扣动扳机。狙击手每次开枪都必须递交书面报告,瓦西里的这次射击的报告是“疑似击杀”。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束后,苏军打扫战场,在一块钢板下发现了一具德军狙击手的尸体,手里握着的狙击步枪的瞄准镜被击碎,眉心中弹一枪毙命。苏军通过调阅活动在这个地区的狙击手射击报告,确定这个战果属于瓦西里。
确实很扯。一扯,片头话外音两国因城市名字死战,而非其重要战略地位。二扯,只发子弹不发枪,此时苏军啥都缺就不缺枪械,市区的拖拉机场都还在造坦克,开出工场就作战,岂能缺枪弹。三扯,督战队重机枪扫后退士兵,从史实和逻辑上说都是胡扯。四扯赫鲁晓天训斥官兵:枪毙,抓家属,流放西伯利亚。手下回答都已经做了。不是说苏联没做这事,而是说斯格之战正酣,苏军背水一战,皆以必死之心上阵,一是不想逃二是逃不掉,堂堂赫鲁晓夫也不可能说出如此幼稚之话。五扯,德军官前线洗澡,非找这么个暴露在敌方正面的房子。六扯,苏方早下死令不准城市四十万居民撤离,码头不可能那么多抢上船只撒离的居民。七扯,瓦西里战场睡着,竟沒被发现和反杀。八扯,德方为对付狙击手从大后方调来校长,需知王牌狙未手对诀运气成份极重,是校长水平就一定很高能必杀对方么?且在真正斯格之战中狙击手作用不论是杀伤力还是震慑力都无足轻重。总之,胡说八道。
怪不得《兵临城下》里有督战队用机枪扫射后退士兵的情节。原来是法国导演,因为史上唯一督战队用机枪扫射后退士兵的只有一战时期的法军。
苏俄的契卡会在战后用手枪枪毙逃兵,却绝对不会走战场上这么做。而且对于步枪都不够的苏军来说,机枪多珍贵,一线火力支援都不够,还用在逃兵身上?明显不合逻辑。纯粹为黑而黑。
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很扯的是开场的地方,几个士兵一条枪,子弹几发,督战队机枪扫射自己人的画面,兵临城下的故事背景应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吧,属于莫斯科保卫战后续战役,从莫斯科保卫战前苏联就根本不缺枪支,莫斯科以及东面工业区等地物资源源不断送上前线,苏联这段时期是将政治洗脑发挥到极致,士兵作战根本不需要督战队督战,而且苏联不缺武器弹药,著名的波波沙都能随便在民房里拼装起来,莫斯科保卫战苏德还有坦克战,你们和我说苏联缺武器弹药?如果不了解历史你还以为《兵临城下》这部电影是在描述苏联反攻德国,苏联在打巷战呢,实际却是苏联在斯大林格勒打阵地战,一直处于防守方,德国才是进攻方
第一,通过相关战史材料可以看出,斯大林格勒其实是不缺武器的,缺的是兵源,所以一个人发枪一个人发子弹是不会出现的,因为当时枪比人多。第二,227号命令所说的一步也不许后退也不是说退下来就要枪毙的,机枪扫射溃兵这种事法国人在一战时候倒是干过。第三,苏军政工干部的阵亡率一向很高,因为总是带头冲锋,后来统帅部不得不下命令禁止干部冲的太快,并且督战的活是内务部部队干,并且只督惩戒营的,而且也不是就地枪毙溃兵,而是阻拦,抓捕。
有些人觉得《兵临城下》这部电影很扯,我看这部电影不下十遍了,并没有发现“扯”的情节出现在哪里,莫非是指瓦西里跟塔妮娅在战场腻歪那一段?浪漫的战场爱情故事并不是只有苏联人才有,大家都是热血青年,确认过眼神遇到对的人,摩擦出一点浪漫的爱情火花是很正常的事情嘛,所以这个桥段并不“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