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我们国家的一项非常好的政策,对于促进全共同民进入小康有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这是一项造福万民的政策,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浮想联翩,思绪万千,静下心来也要做好的一项事情。在我们实践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及时的解决,会使我们国家的这一项非常好的政策走偏路。
举一个例子吧,我们教育局承担着一个山区村子的精准扶贫工作。他们的扶贫名单里面有一个非常穷的人,名字叫叫王富贵,这个人家里面确实非常的困难,他们住的房子依旧是上世纪80年代左右的土坯瓦房。
为了实现党和国家的政策,教育体局干部根据他们村子的实际情况,设定了产业扶贫政策。于是,就有一些小鸡买了过来,作为鸡苗送给了他们。刚开始的时候,王富贵特别的精心,将鸡苗养了一定时候,他突然打了个电话说家里面没有饲料了,希望教体局的同志们给他们买一些饲料。
当把饲料买来之后,又过了不到两个月,又说家里面没有粮食可喂它们,要求同志们再给他们献爱心,买上几袋玉米,就这样一直到这一拨儿小鸡都长成了大鸡。开始产蛋的时候,问题又出来了,由于王富贵不喜欢去镇上,虽然他们家离镇上只有两三里地,但是他每次都将鸡蛋收好,放在笼子里面,打电话,让教体局的同志们帮他去卖鸡蛋。
像这样的精准扶贫,怎么扶都不可能扶起来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一颗积极向上的心,他们将穷人作为了一个非常好的招牌,总认为国家会给他们钱的,他们如果脱贫了,就没有人给钱了。这就是精准扶贫最大的困境:懒蛋不想脱贫。
不能真正的精准。
我们地方今年也开始了精准扶贫的项目,然而,说是这么说,并没有精准到哪里去,也不是真的按照国家下达的指令完成的。
我们家有一个亲戚,就属于非常贫困,她属于智力不全,她的丈夫是精神病,儿子是个傻子。按道理说这种人不算贫困吗?国家的补贴不应该给这种人吗?
但是,并没有,我们家后院,是一个单身男人,四十多岁了,每天就躺在炕上看电视,有一点小钱就去喝酒赌博,他的哥哥是市里的一个官。
然后,对于这种手脚都在,而且智商又不低的人,只要劳动就不会那么贫穷,可是就因为他上面走关系,村里就把少数的几个贫困户的名额给了他。
所以,说是精准扶贫,但是地方官员一点小权利,就可以轻易的抹杀掉国家的好意,反而让老百姓对国家怨声载道。
监督机制的不健全,官员的意识觉悟不高,官官相护,权力始终没在老百姓手里,不都说救急不救穷吗?那精准扶贫的目的也就在于,救济那些真正有困难的人吧。
怎么政策真的实施起来,就变了味道呢?
困境就是遇上一些好吃懒做的无赖,自己不好好努力,就想等着政府啥都分配给他。就差没有把做好的饭钱、准备好的钱都送到他的手上去,让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前几天才看了一个新闻:某村的农民前几天就写了一首打油诗去闹事,讽刺所谓的扶贫根本就是忽悠人。可等到这个事情被发酵之后,政府扶贫相关人员也马上去调查到底是怎么回事。
才知道这个农民在一开始说要养猪,政府也考察了他是符合对象,就给他两头猪苗了。鬼知道他倒是够懒的,拿到了自己的猪苗后根本就没有圈养,而是直接丢给他妹妹去帮他打理。
他拿到了这个甜头,又继续去跟政府要一头母牛,可一切的精准扶贫都是有相关人员跟踪状况的。他的这些懒惰行为早就被看穿,那肯定就不符合要求,相关人员并没有通过他的申请。
他就因这个事情去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可国家的精准扶贫都是有要求的。你不能够好好的努力,谁都不敢扶你。别总说政府空喊口号,自己都没有达到条件,凭啥要帮你脱贫呢?
首先是贫困的标准没法统一制定。同样是贫困,每个家里贫困的原因都不一样,在不同类型的贫困家庭中,你就无法衡量谁才是值得最值得帮助的,到底是因病致贫的人值得帮助,还是因为家里孩子多负担大,才更值得村里的帮助呢?这些都是需要斟酌考虑的,由于每一个底层公务员的想法制定的标准都不一样,导致扶贫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同的标准就会使公众觉得不公平,政策难以服众。
其次是哪怕政策是好的,落实到实处也有困难。就拿我们村来说,我们村因为成了贫困村,所以上面给拨了两千万的资金,这两千万到底有多少花在了贫困人口身上?
反正就我所知道的那些孤寡的老人依旧住在摇摇欲坠的房子里,过着艰难的生活,而如果这笔资金真的帮助到他们,他们现在至少能够住在宽敞的房子里,享受吃饱喝足的生活。至于这笔钱到底去了哪里,想必我不说大家心里面也有数。巨额的精准扶贫资金被不该拥有的人据为己有,就使得这个项目落实到实处举步维艰。
精准扶贫的困境有很多。
过分强调数字扶贫,材料扶贫。扶贫部门为了考核“精准化”需要,往往要求提供一些数据:比如贫困人口数量,比如救助金额。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这种政策到了基层就“变本加厉”——应考核要求,需要填写各种数据表格,需要打印很多材料。最终导致贫困没有扶起来,但扶贫干部筋疲力竭。
贫困人口的难于甄别性。许多人看到了身为“贫困户”的种种好处,也开始眼红。于是以贫困为荣,争先恐后的想做贫困户。而一些已经脱贫的人员,也认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戴着贫穷的帽子不肯摘。
思想的贫穷难以改变。当前扶贫更注重的是进行物质帮扶或者对其进行技能培训。但是,有些人明明有力气,明明可以靠劳动吃饭,却依旧好吃懒做,晒着太阳只等政策送上门。甚至出现扶贫干部9点到贫困户家进行探望,但是人家竟然还没有起床。
破除精准扶贫困境,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首先,精准扶贫最大的困境就是扶贫范围过大。
众所周知,中国的人口基数是相当大的,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贫困人口数量仍然很大。
这众多的扶贫目标对于政府而言是一个巨大的负担,如何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状态仍旧是一个难题。
其次,精准扶贫政策的对象是贫困百姓,官员逐级把福利下发到他们身上也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我国的腐败问题贯穿古今,就算加大力度,也还是很难彻底消灭这样的现象,而精准扶贫往往需要从中央下发到各级村镇,这其中会有许多人经手,难保不会被他们做手脚。
最后真正下发到百姓手中的福利总是少之又少,根本不能起到太大的作用。
最后,精准扶贫对象的认证制度存在很大的问题,可能有的地区的认证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这也就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不能够得到帮助,进一步加大了贫富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