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大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之爱。但什么是真正的父母之爱,各人见解各有不同。为什么子女长大步入社会,有的生存得游刃有余,有的却生存得捉襟见肘,其中原因当然不尽相同。但耳闻目睹的许多现实,却共同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就是不论前者后者,均与其父母的行为影响和教育理念息息相关。有人提出“富门寒教”,这确实应该是有识之士高瞻远瞩的智慧结晶。“自古才俊多出寒门”,正是这种提法的很好的佐证。
“ 石上种柏,逆境生人”。道理就在于人在逆境之中,可以陶冶情操,历练心志,培养品行,积累见识,增长才干。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道理就在于此。历数历代诸多有为之士,无不经十年寒窗,而后才高八斗。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或“日试万言,倚马可待。”岂是自幼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养尊处优的生活环境所能造就。“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蕴含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名言明确地阐述了勤与拙,苦与才的辨证关系。孩子如果自幼娇生惯养,就如温室中的弱苗,经不起风雨,长成怎么可能勤奋,怎么可能吃苦耐劳,不勤奋何以补拙,不吃苦耐劳何以成才。
与寒教相对的是富教。富教缘于溺爱,溺爱是培养孩子的一大误区。古往今来,溺爱的教训不胜枚举。溺爱是原始性的舐犊之爱,无可厚非。但溺爱也应该有度。过分溺爱,往往是对子女的坑害。所谓“惯子如杀子”,是有其一定道理的。天下父母之心,无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然而,如果一味地只知娇生惯养,甚至放任自流,(近年有人提出让孩子自由发展,不能扼杀孩子的童心,这提法肯定是非常正确的。但这并非主张让孩子放任自流。也有人提出宽松教育,提得十分好,遗憾的是有的人对宽松误解,错误地以为宽松即是不予任何约束,岂非误入歧途?)而忽略了孩子的思想意识的变化和形成,忽略了孩子的各种素质的锻炼和培养,(往往偏重智商而忽略情商)那不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是什么?有些孩子长大不成器,沦为不肖子孙,社会渣滓。往往惹事得父母老泪纵横,归根结底,究竟谁之过?孩子是未来的希望,是父母的掌上明珠,但倘若把这明珠置于家庭所有成员之上,视为家中“小皇帝”,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必然扭曲。或唯我独尊,心地狭隘;或自私自利,无视他人;或性格乖僻,好逸恶劳。这种种不良德行,一旦延伸到成年,其危害之大,不言而喻。所谓“千金难买幼时艰”正是对这种现象最好的诠释。 过去有个说法,叫做“棍头出孝子,恩养是冤家”。这种提法固然有失偏颇,但不能否认其中蕴含着很朴素的教子意识。目前社会上有许多反常现象,令人闻之惊诧。其中之一就是“啃老族”。有人年富力强,却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却一身娇毛,一味地完全依靠父母维持生活。
2008年,黑龙江台的“都市传奇”节目讲了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与四十多岁的儿子对簿公堂的故事。故事中的儿子自幼被母亲娇生惯养,长大懒散成性,几十年无所事事,始终心安理得地依靠老母亲可怜的一点退休金维持生活,且一应家务均由老母亲承担。母亲年事渐高,身体渐弱,可儿子关心的不是老母亲的身体,而是老母亲的房产。几度凶神恶煞地威逼老母亲交出房产证,母子之情荡然无存。老母亲伤心至极,万般无奈,只好诉诸法庭。想当年老母亲晚年得子,自然是宠爱有加。娇生惯养几十年,谁能料到拳拳慈母之心,换来的竟然是垂暮之年的无限伤痛。儿子凋零萎缩的灵魂,老人凄惨绝望的晚景,难道还不足以发人深省吗?
2005年《家庭》第五期载:《大学生被逼成证券奴》。记载的是一位名叫雨桥的大学生,虽然学习很努力,成绩也很优秀,但在大学毕业后应聘的道路上,却是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屡屡受挫。奇怪的是,每次应聘的笔试成绩总是过关斩将,名列前茅,然而应聘的结果却又总是:专业知识虽然扎实,但缺乏创造力,遇事无主见。(正是当年所说的高分低能)这种结果其父母始料不及。回顾雨桥生长历程,发现他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一切均由父母越俎代庖。长此以往,雨桥的天生兴趣被抹杀,自理能力丧失贻尽。凡事完全依靠父母,自己毫无主见,俨然一个专门装载知识的容器。试想,如果一个人所学的书本知识不能转化成某种能力,那么知识再多又有何用?雨桥的父母为雨桥付出的不可谓不多,而结出的却是如此的苦果,二老的精神如何能不崩溃?他们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心爱的儿子的前途竟然是在他们的最爱中丧失的。
其实,“富门寒教”古已有之。王安石谆谆教导子女“成由勤俭败由奢”。陆游也曾说“从来勤俭做家风”。这些古圣先贤的远见卓识,在今天仍有其十分宝贵的现实意义。
孩子的可塑性极强,模仿性极强。父母为子女设计的生活环境便是铸造他们灵魂的镕炉和缔造他们形象的学校。他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自然会不断地产生不同的感知,从而形成不同的素质。所谓寒教,并非是叫孩子如何地吃苦,而是有意识地用一系列的规范的家长行为影响和熏陶他们,用一系列的正常的生活细节感染和锻炼他们,有意识地使他们逐渐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品质,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素质,这样也只有这样才是父母对子女真正有价值的给予,也只有这种给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父爱和母爱。
如果我问,“你爱你的孩子么”,我相信,几乎所有的家长都会说,那还用说,当然爱啦
那,这种爱是无条件的爱么?
我们回想一下自己对孩子说过的话:你不听话就不管你啦”、“你在这样我就把你自己扔在这”,这种方式是爱么,这种方式是控制,是我们采取我们能够采取的手段取控制孩子,我们以为我们是对孩子好,然而,孩子在听到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感受到的是,我必须有好的表现才会得到爱,我必须服从才能获得爱。
我还听过更严重的,有那次在爬凤凰山的时候,凤凰山路势险峻,爬起来特别惊险。一位妈妈带着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不知道小女孩和妈妈之前发生了哪些对话,我听到的时候就是妈妈大喊,你再哭,我就从山上给你扔下去!当时我们正前后间距不远地,虽然视野和风景很好,但是脚下就窄窄的路,只够一个人走,宽度都不够两个人并排的,我觉得可能是家长觉得孩子边哭边走会比较危险把,就对着孩子说,你再哭我就给你扔下去。。。当然这样的话语是没有用的,结果就是小女孩哭的更伤心了,而妈妈一直在重复同样的话,至少七八遍。
显然这个妈妈在试图控制她的女儿,一方面是担心女儿的安全,另一方面由于是公共场合,有些迫于周围环境的压力,想要在公开场合让孩子不去打扰到其他的人,更乖一些。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结果,孩子会更没有安全感,更害怕,更手足无措,并且为了维护在公开场合下的静音状态,不影响到其他人的这种状态,显然这位妈妈的大声训斥更影响环境。
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说,我就是这么被带大的,棍棒底下出孝子等等,然而,我们想一想,当我们这么做的时候,有时候会取得孩子短暂的服从,而更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一招根本不好使,只会使局势僵持不下。
书中这种方式命名为“爱的撤回”,而通过这种方式,使孩子的行为得到暂时改变和对孩子造成长期深渊的负面影响之间做个衡量的话,这种“爱的撤回”的方法比其他惩罚手段更恶劣,更残酷。会让孩子陷入更久的精神不适。
对于家长来说,爱一个听话的孩子很容易,但爱一个不那么乖巧顺从的孩子则比较困难,但恰恰是哪些不容易爱的孩子,恰恰是孩子最让我们不想爱的时候,甚至是心烦的时候,才是最需要我们的无条件的爱的时候。
无条件的养育需要我们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并且这个过程会颠覆以往我们对于传统育儿观念的认知,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重复。此路任重而道远。
无条件的爱,顾名思义,我们需要让孩子体会到,自己所作所为不会影响到自己的被爱程度,我们需要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确认孩子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针对孩子复杂的身心因素做出反应,试着与他们共同解决问题,向他们解释正确处事的理由。而这一切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是否做到了呢?
以下3点供你参考
1.我们试着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我刚才对孩子的所作所为,是否可能与我的需要,我的恐惧和我的成长经历有关,而无关她们的真正兴趣和需要?答案满可以是不,而且我希望在育儿道路上,大家会更多的对此答案说不。
2.我们需要把自己的关注焦点从“我怎么才能让孩子听话”转换成“我的孩子需要什么--我如何能够满足这些需要”
3.我们必须承诺重视孩子,严肃对待孩子的感受、需要和细纹。孩子的洗好不一定总能得到满足,但他们应该永远被考虑,而不是被随意忽略。至关重要的是:将孩子看作是拥有独特观点,拥有真是恐惧感,拥有感兴趣的事(通常与我们的不同),拥有与众不同的推理方式(而不仅仅是可爱)的人。
无条件养育这本书并不是提供菜谱,把育儿分成步骤,然后回家按着步骤去做,因为孩子是复杂的,环境是多变的,任何情况都需要我们在那个特定的情境下做出特定的反应,这的确比胡萝卜大棒,强迫服从这些方式更难,但是,这样的无条件的爱更有助于孩子成为那个健康快乐的他自己,而不是在我们的限制中“服从”的“乖”孩子。
浣心(微信公众号ID:HXshuoyuer)注册护士,关注育儿,家庭,教育,欢迎关注!
什么是爱?爱是非常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一种体味、一种身心超越现实的纯美反应,精致敏锐,牵动着整个身心和悲喜情绪,而且力量巨大,大到往往不是理智可以控制的,或根本无理可讲。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爱,唯有爱自己的孩子达到了最高的境界,超出了所有的爱,甚至爱出了问题,出了差错,而不自知。
如何疼爱孩子。现在的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所以特别宝贝,不知道如何去疼爱,捧在手里怕碰着,含在嘴里怕化了。真正的爱孩子是要刻意创造条件、创造环境去培养锻炼孩子的各种品质。现在有些家长整天看着自己的孩子,非常好,心里非常高兴,忽视了孩子的缺点,甚至把缺点也当成了优点。孩子在学走路时,摔脚是常有的,但是跌倒了爬起来。也就是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现了错误,要及时纠正。如果老是看着自己的孩子那里都好,不能及时发现错误,不能及时纠正。时间长了形成了毛病,长大之后就不能改正了。当孩子第一次犯错时,要及时的做工作,解决问题。如果第一次犯错,没有及时解决,当犯了三次之后,他就会认为这不是错的,是对的,因为没有人给他说这是错的,再出现此类问题时他就会觉得理所当然,你批评他他接受不了,反而觉得是你不对,是你为难他,不让他自由,不让做他想做的事,是你的不对,他就会又哭又闹。第一次犯错,没有及时纠正,将来就很难改正了。有些家长在孩子到初中时期发现非常难管,说什么也不听,且有毛病也很难纠正,就是这个原因。 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论要求是否合理。这是孩子将来非常犟的原因,也是将来成家之后,不管父母不孝敬父母的原因。为什么会这么说,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从心理学上讲,你就给了他一个暗示,形成了一个观念,你给他什么都是应该的,因为你就应该给他,不给才是不对的。因为你没有在行为上给他形成一个回报的观念,他从心理上就没有给回报的概念,他为什么要给你。有时候有的孩子在家长不给他买什么东西时,又哭又闹,说什么也不听,家长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只是说这个孩子从小就“拧”,管不了。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不懂事,不心疼家长,不孝敬父母。这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是溺爱的结果。“溺”字如何写,有三点水啊,那么多的水啊,你的爱太多了,把孩子淹没了,淹死了。 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将来能更好的工作。不让孩子参加必要的劳动,一不能锻炼他的意志,二不能养成劳动的习惯。将来就不能很好的工作。有的家长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学习完了收拾桌子、铺床叠被、洗衣服所有的事情都不让孩子做,孩子不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反而任何事都不乐意做。长大之后自己的生活也不能自理,将来进入社会能做什么,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害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聪明,如何让孩子越来越聪明呢,外国人认为中国人之所以聪明,是因为中国人吃饭用筷子,运动了手指,锻炼了大脑。有的孩子学电子琴,锻炼了手指,学习成绩稳定增长,是个很好的例证。还有孩子参加劳动时会遇到一些困难,需要动脑去解决,他就会动脑筋想方法,这就开发了智力。在他面对困难不后退,解决困难的同时也磨练了意志、学会了生活技能,为将来生活打下了基础,一举三得不是这样的吗。
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我们社会的将来,我们用球王贝利的一句话共勉:爱孩子要爱在将来。
我们在高中课本中学过《触龙说赵太后》一文,里面提及了“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就是说父母要为子女做长远打算。老臣触龙说服赵太后答应让其子长安君作人质,是让他“有功于国”,为他将来做君王捞取一定的政治资本。这是一种“计深远”之真爱。现如今给孩子提供求学的机会、进行吃苦耐劳的训练、培育他们优良的人格品质和人生情趣等,都属于“为之计深远”的做法,是对孩子的长远发展负责的真爱。
还有一种爱,那就是平等之爱、民主之爱,这种爱对人的心灵成长至为重要。父母和子女之间没有上下之别,完全是人格的平等关系而不是属从关系。这样才能让心灵自由,性灵激发,彼此温暖。我对儿子的教育过程就体现了这种平等的温暖。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之间一起玩,一起讨论问题,一起读书,就像朋友一样。
现实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爱的问题上往往存在一些误区:有些父母,他们以大家长自居,一切以家长的意志为转移,子女就是父母的私有财产,只有服从的义务,没有抗辩的权利。一旦子女想自作主张,就被认为是大逆不道。这种封建思想至今还在不少家长思想里作祟。
还有一种家长以爱的名义对子女进行家长制统辖。这种家长为子女付出了很多,甚至不问子女是否需要,就一厢情愿地付出,你不接受都不行。他们在生活上大包大揽,无微不至。这种所谓的爱,实际上是对子女权利和自由的另一种形式剥夺。有的家长到了不是太老的“老年”,为了照顾子女生活和他们共同居住,心意虽好,但由于两代人之间有很多思想观念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分岐,很容易产生矛盾,特别是对第三代教育的问题上可能分歧更大。
“距离产生美”也适用于亲子之间。父母和成年子女之间爱的最好表达方式就是彼此牵挂。居住地最好相隔不太远,给对方以自由的空间,家长不必过分关心成年子女的生活,要充分相信他们。当老人需要照顾时子女也方便照顾。
且看丰子恺与儿女的“约法”,便可知父母与子女的平等关系:(一)父母供给子女,至大学毕业为止。放弃者作为受得论。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
(二)大学毕业后倘能考取官费留学或近于官费之自费留学,父母仍供给其不足之费用,至返日为止。
(三)子女婚嫁,一切自主自理,父母无代谋之义务。
(四)子女独立之后,生活有余而供养父母,或父母生活有余而供给子女,皆属友谊性质,绝非义务。
(五)子女独立之后,以与父母分居为原则。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六)父母双亡后,倘有遗产,除父母遗嘱指定者外,由子女平分受得。
人啊,一定要找到自己的精神寄托,而不能把全部的精神寄托在子女身上。做父母的,一旦完成了抚养教育子女的任务,就不要对子女的生活进行干预了,那是他们自己的事了。至于帮助教育下一代,也要视能力和对方的需要而定。动物世界中的一些做法很值得人类借鉴,成年者对幼子的呵护仅限于其没有生存能力时,一旦初步具备了生存能力,就强迫其独立生存。因为成年的生命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天地。这是连低等动物都懂得的生存规律。有哪只雄鹰不是独自翱翔天宇的呢?
每个父母都会说“我是真的很爱我的孩子”,为孩子付出了很多,但有很多孩子说“你们都说爱我,但我并不这么觉得。”那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呢?事实上,作为付出者的爱,都不是真正的爱,真正的爱,只存在于接收者的心里。
父母作为付出者去爱,是基于父母的本能和责任,满足了自己作为父母的情感需求(或者有很多父母对孩子还有实现自己未完成梦想的需求),这种爱是单向的付出,并不基于孩子的许需要。
比如父母会告诉孩子“多穿衣服、多吃菜、早睡早起”,这是父母对孩子的爱,但在很多孩子看来,父母啰嗦又唠叨,管这管那的,并不认同这是爱。
还有父母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每天奔波在各种上补习班的路上,既花了钱还花时间,在父母看来这是对孩子的爱,但在孩子看来,这只是父母的控制和一厢情愿,非常排斥。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由此课件,付出者付出的爱,并不能被有效接收到,所以,这并不是真正的爱。
而对于孩子来说,爱是一种感受:婴儿在哭闹是父母马上出现在身边,他感受到了爱。很饿时父母做好的自己爱吃的饭菜,他感受到了爱。伤心失落时,温暖的怀抱和鼓励,他感受到了爱。晚归时,等待的灯光,他感受到了爱……
被感受到的才是真正的爱,所以父母需要跟孩子核对,你所做的,付出的,是否是孩子需要的,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渠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