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定,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只要是有情有义的人肯定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深爱地的爱人的。我觉得对于亲人去世这一个悲痛的事情来说,任何人也没有办法坦然的去面对啊。毕竟这可是你以前最深爱最亲近的人啊,突然之间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消失在自己的面前,怎么可能会很容易的接受啊。
我有一个初中同学,刚去学校的时候她是第一个主动过来和我说话的人。她总是和我说我是她在这个学校里的第一个朋友,所以呢我们两个关系确实挺不错的。后来有一次上完厕所,在回半截的路上,她突然对我说她没有妈妈,这么多年就一直和她爸爸相依为伴的。我也没有问她妈妈怎么不在的了,因为这种话题谁也不愿意和外人提起啊。她告诉我这么多年她妈妈不在了,但是她爸爸却一直没有再娶过别的女人,就是怕她自己心里委屈。可能她爸爸也是害怕自己再娶的女人为难他的闺女,毕竟就这么一个孩子啊。他爸爸为了她一直没有娶过别的女人,确实是有情有义啊。
不过这种无情无义的人确实也有很多啊,很多的人为了自己的一时痛快,从来不关心自己的孩子喜不喜欢。我认识一个男生,他也是单亲家庭。自从他爸爸去世之后,他妈妈就赶快找了一个有孩子的男人结了婚。他妈宁愿给别人养孩子,也不愿意养活自己的孩子啊。现在这个男生一直和自己的爷爷奶奶在一起,他从来没有去他妈家住过,父母也从来不知道他们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是多么的打击啊。
这个不一定。所谓接受现实的话不过就是说从这个打击之中走出来,更快的投入到平时的生活中来而已。从这个角度来讲,可能爱人去世,男人确实要比女人能更快的接受现实。因为生活需要,虽然现在的生活中男女地位越来越向平稳发展,但是对一整个家庭来说,男性无疑会有更加强大的顶梁柱的作用,就因为有这个能力,所以就更有责任快速的走出悲伤,担负家庭。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不管如何悲伤,不管有多爱死去的爱人,生活都需要继续,还有一大家子的人需要你来支持。如果你一直沉浸在丧妻之痛里,那可能整个家庭都会随之垮掉。这样的情形必然是所有男人都不愿看到的。这个时候所有人都在指望他,都在看着他,他除了坚强别无选择。如果是女人失去丈夫,虽然整个家庭也是失去了顶梁柱,但是不管是从整个家庭来说还是从她自己来说,都没有将太多的压力加在她的身上,虽然压力就在那里。但是这个时候每个人都会自觉的来分担一些而非全都指望她一个人。虽然最后压力终将会再降临在她的身上,但无疑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颓废。
虽然男人相对来说更愿意接受现实,但不以为着他们能够不感觉到到伤痛。他们只是能够更快的将伤痛隐藏在自己的内心深处,更快的擦干自己心中的泪水,更快的重新挑起家庭的重担。但是他们内心的悲伤和痛苦,大概只有夜半月昏时的二两浊酒,梦醒时分的一声长叹可以知道吧。
一般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但我总觉得,这是很表面的看法,而没有看到深层次的东西。
我想,这种现象还和古代的男尊女卑思想有一点关系。在古代,男子是一家之主,地位要远远高于女子。当一个男人丧妻时,他可以光明正大续弦,再娶一个甚至多个妻子;可是当一个女人丧夫时,她很可能没办法改嫁,而要做一辈子的寡妇。因为改嫁的成本实在是太大了。
这样的习惯一直延续下来,一直到现代,男子丧妻不会觉得有什么,而女子丧妻,总会觉得是一件天大的事情,不能很快接受现实。
还有一个就是经济原因了。上面说过了,男子是一家之主,因为他 是家庭经济来源。当一个男子丧妻的时候,他不会觉得生活过不下去了,因为他还有工作,活下去总是可以的,还有什么好不能接受的呢;当一个女子丧夫的时候,如果她本来就是家庭主妇,没有固定职业,那她一下子失去了经济来源,你要她接受现实还真的是比较难。
最后一个就是情感依赖和表达的原因了。和上面一样,男性比较不容易陷入过深的情感依赖,所以比较容易走出来。而且男性即使难过,也不善于过分表达,他们更倾向于含蓄;到了女性这里,她们通常是情感需求、情感依赖更深的一个个体,所以容易深陷过去,走不出来。而且她们更善于表达出那张难过与疼痛,所以看起来,她们就是那个更难接受现实的团体了。
能不能更快的接受事实,不能按男女来分。如果是一般的事情,按理说男人比女人更理智一些,他们会比较理智的接受一切,女人比男人会更感性一些。
但对于你的这个问题,爱人的去世,拿男人和女人来分,我觉得不合理。接受不接受不是性别的问题,而绝大部分的因素要看他们两个人以前的感情基础,如果两人属于那种亲密无间,感情特别好的两个人,如果其中一个人走了,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不会马上接受这个事实,如果两个人本来感情就比较淡薄,甚至已经没有了感情,为了某种原因才不得不相守在一起,这时其中一个人走了,对于另外的一个人,也许能很快的接受这个事实。
我想只要两个人能守在一起,不管是什么原因,其中一个人走了,不论男人女人都要试着尽快接受这个事实,让自己早日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这个不一定的,要看这个人对爱人投入的感情有多深,如果很深就不容易接受现实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