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为恶意的谣言和无意的谣言。
恶意的谣言主要是目的不纯的人,通过歪曲捏造事实,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通过捏造证据,以大众媒体为传播媒介,散布不当言论。
无意的谣言主要是因为每个人的理解力不同,而产生的误解。
比方说,A先生一个月大扫除的次数有2次。
于是,我对朋友B说:A先生是个勤快的人,每个月打扫房间的次数不少。
朋友B对C说:A先生很勤快,经常打扫房间。
最后,传来传去,A先生特别勤快,是一个特别居家的好男人。
实际上呢,A先生每个月只打扫2次,但谣言就这么传出来了。
不管谣言是恶意的,还是无意的。判断一个消息是否为谣言,要看消息的来源是否权威,要看到切实的证据,而不是人云亦云。
传话的人不走心,又或者是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结果听的人又听成了另一个意思。我初中的时候有一次和同桌说蒙娜丽莎的画像,我说的原话是觉得蒙娜丽莎不是很漂亮,结果那人不知道说了什么,我另一个同学后来跟我说有人传出来说我很自恋,觉得自己比蒙娜丽莎漂亮。我就无语了,就这么一句简单的话也能被误解成这样。所以我现在对于别人的话也不是特别的相信,最好的办法就是等时间证明一切,又或者是直接问当事人,在此之前我是不会跟风说什么或者跟着去传什么的。
谣言的产生肯定和造谣者脱不了干系,这个世界上总是有一些嘴碎的人喜欢造谣生事,或者某个人影响了他的利益而捏造出来一些事情冠在别人头上,不过有的谣言可能真的存在,只是被人添油加醋的加工了一下,然后经过很多人的传播最后变得越来越夸张,很多事情眼见都不一定为真更何况是耳听,所以对于不关自己的事不要太认真,每次听别人讲的事情,如果经过很多人的口才传到我这里,我都是保持半信半疑的状态,而且有的听听就过去了,毕竟和自己没什么关系。
制造谣言的目的主要是以下几类——吸引流量搞广告营销,愚弄大众刷存在,恶性商业竞争。
传播谣言的人很单纯,他们就这么点思维——
好东西要大家分享:绝大多数人转发谣言没有想那么多,他们只是乐于分享而已,就像我看到一个笑话觉得很好笑然后讲给你听。
道德绑架,被逼无奈:“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要转发,别差那三五秒“,“不转不是人”,“为了让更多人看到,请转发至你的朋友圈”。
俗话说“三人成虎”,谣言源于人们的猎奇,八卦心理。关于如何判断,一个要看跟你讲话的人品格,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一个有底线的聪明人是不会随便从他口中说出随便听来的话的,如果是一个大嘴巴经常喜欢说三道四的人,则要警惕他说出的是谣言。另外一个就是看自己的判断和思考,谣言要不就是不符合常理,通过客观分析就能判断,如果是看似合理的谣言,则需要用实践去检验。
谣言的形成和传播并非无章可循。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在《谣言心理学》中指出了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谣言的强度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达:R=i×a R(Rumor)指谣言,i(important)指重要性,a(ambiguous)指暧昧性。用文字来表达这一公式,意为谣言的流量同问题对当事人的重要性和有关其命题的证据的暧昧性的积成比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