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是啊,现在的邻里关系真的不像以前那样亲近友好了,记得小的时候,因为住的都是平房,而且都是一个院子里或者一个胡同的,关系都特别好,你家做好吃的了给我送一碗,我家买水果了给你家送两个尝一尝,有时候家里没有人,邻里阿姨会主动来家里叫我去吃饭,现在想想真的挺好的,而且我们家以前的邻居现在还联系着,关系一直都还不错。现在呢,家里买了楼房已经有快10年了,因为家里是一楼,我连楼上的人都没有认清,而且个别见了面也是点头打个招呼,就像题主说的,邻里关系真的不如以前了,我觉得有以下的原因:
首先呢是见面次数少了,想想以前住平房的时候到了晚上,大家都出来到门口坐坐,唠唠嗑,所以认识的特别快,而现在呢,大家都不可能搬个凳子做到楼道里啊,这样太傻,而且想出去的话大家都去广场啊之类的,也不怎么串门,所以见面次数一少呢,当然就不怎么熟了!
其次呢是生活水平提高了,物质生活丰富了,以前的话经济不发达,物资也比较缺乏,各家各户有点啥,大家都分着吃,你给我送点,下次我给你送点,虽然不富裕,但是依旧能感觉到满足啊,而且还能增进彼此的感情,而现在呢,只要有钱,要啥有啥,如果你去给人家送个东西,别人还觉得奇怪呢!
最后呢就是生活节奏变快了,时间变的很宝贵,大家都在忙着工作,奔波着生计,哪还有时间去处理邻里关系呢?所以因为这些原因呢,邻里之间就越来越生疏,也就没有以前那么好了!
小时候我们胡同里有很多故事。每天,胡同里都有不同的饭香味儿,然后一会,自家饭桌上就有一小碗别人家的饭菜;每天,我都会和胡同里的小伙伴一起上学、放学、玩耍,从不觉得孤单;每天,大人们都会在胡同里聊天,拉家常……韩剧《请回答1988》里,就真实的描述出过去的邻里关系。
那个时候,谁家有啥困难,大家都帮忙解决,虽然生活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但是精神上却很满足。然而现在,很多邻居都搬走了,胡同里再也没有以往的热闹了。
我认为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人们的生活条件变好了,有的人有钱了,也就慢慢的变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也变远了。有句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之所以这样讲,就是邻居因为距离近,更能帮助我们。但是当你的邻居和你的心的距离变远了,这个时候,就要另当别论了。有个朋友有次向我吐槽说,他家的邻居做生意挣了钱,然后就开始显摆,刚开始也没有什么不妥,但是后来他家的邻居就开始对别人指指点点,有个人当时就怼回去了,他家邻居当时就和人家骂了起来,说得话特别难听,不仅和那人的关系不好了,还让其他人对他的好印象荡然无存。再后来,那个邻居就在别处买了套房,搬走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不在拘泥于和邻居相处,而是向别的方向去奋斗,慢慢地,彼此之间的联系就少了。
小时候的记忆中,邻里关系像个大家庭。大人们忙工作,闲暇时经常一起坐坐聊天,小孩子们则在一起疯玩。大家在一起彼此信任,不分彼此。哪家大人忙工作回来晚了,孩子就在邻居家吃饭,再晚点,家长去邻居家接孩子的时候,孩子已经睡着了,只能抱着回家了。但如今那段温暖的“邻里情”已经逐渐淡去,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而现在的邻里关系是“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了,也许是现在的人都太忙碌了,根本无暇去和邻居家长理短,也许是现在的人太冷漠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高楼林立的今天,伴随着一道道冰冷的铁门,锁住了都市人的心灵,更隔断了毗邻而居的欢乐,邻居之间变成了看似近在咫尺却又相隔天涯的陌生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城市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居民居住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邻里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趋利性和差异性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疏远了邻里关系,个人主义、拜金主义进一步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种“现代城市病”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一种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对传统邻里关系构成了挑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