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整个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他们的婚姻没有“根基”,只是自由恋爱的结果,林黛玉没有物质基础作后盾,最终结果只能是“枉凝眉”。
二、传统的封建礼教不允许他们自由恋爱。而他们日久生情是为整个封建家族所不能认可的。
三、黛玉与宝钗最大的差别不在才华,因为好几次诗词竞赛,黛玉与宝钗都是在伯仲之间。他们的差别主要在黛玉不甘于受制于社群人际的约束。这使她脱出平庸,走向「奇」的道路。有一次,宝玉做妃子的姊姊要试宝玉才情,命他做几首诗,宝玉仓促间灵感不及,挥汗如雨,宝钗跟黛玉都看到了,宝钗的作法是在宝玉的诗中,改了一个字,并略述及典故,但黛玉则是写出一首完整的诗偷偷掷给宝玉,这暗示了宝钗在人群间深谙隐藏自己的女性角色,而黛玉就算要帮宝玉,也是在做完整的自己,当然对于以长辈以男性为主体的社群,黛玉是不讨人喜欢的。宝钗跟黛玉这种差异性,当然造成黛玉渐渐落宝钗之后的结局。起初黛玉初到贾府,贾母因怀念死去女儿,深疼黛玉,让黛玉与宝玉居住于自己住所里,但宝钗后来也到了,众人就把重心渐渐挪移到宝钗身上。后来做妃子的元春首先表明更喜欢宝钗,而后众女子辈中,耿直的湘云也代表平辈的,表达对宝钗的敬重,基于湘云个人个性之故,湘云甚至与黛玉起过冲突。最后,连最心爱黛玉的贾母,也表示了看中宝钗作贾家媳妇。有好几段,出自丫环或家族人的口,都说黛玉性情乖戾(其实就是有强烈自我不合群的意思)。因此悲剧就在宝玉与黛玉挣扎无效下发生了。
因为那个时候,男女之间是不可以有自由恋爱的,儿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有真爱,也是不能说出口的,一旦说出口,便是失德。宝黛在一个特定的特殊的环境得以萌发爱情,就不得不得时时处处在道德与爱情之间徘徊游弋,做出痛苦选择。
因为这涉及到她作为一个贵族小姐的清白声誉,一旦这种声誉遭到破坏,她这辈子,不仅仅是婚姻,就是人生也毁了,所谓众口铄金。
这也同样关系到宝玉的声誉,一个贵族公子,如果落下放荡不拘的名声,这辈子也没什么好果子吃。这就是花袭人告白王夫人时所说的,人言可畏,死无葬身之地了。
最关键的,这些嫌疑,不仅仅是宝玉单方面的,也有黛玉的份儿,是两人情不自禁时发生的。虽然总是黛玉先意识到问题,率先阻止,但是,毕竟,黛玉也有责任的,有的时候,其实也是黛玉在挑头;
宝黛的爱情嫌疑,一旦坐实,不仅会给极力反对的王夫人以口实,而且也会让贾母不好说话。这其实也是贾母狂批才子佳人小说的原因,那是在堵贾府众人的口,暗示宝黛没有这种嫌疑。
这些压力,这些忧虑,使得黛玉总是时时处处在反思和宝玉相处落下的种种嫌疑,偏生宝玉又是个不管不顾的,怎么是好啊?所以,在这个清秋之夜,黛玉忧虑着自己的爱情,默默流泪,夜不成寐。这就是“求全之毁,不虞之隙”啊。试想如果父母健在,那里还会有这样的嫌疑呢?这就是黛玉同时会感叹宝钗有母有兄的真正原因。
第四十五回,有这样一段文字:
黛玉自在枕上感念宝钗,一时又羡他有母兄,一面又想宝玉虽素习和睦,终有嫌疑。又听见窗外竹梢焦叶之上,雨声淅沥,清寒透幕,不觉又滴下泪来。直到四更将阑,方渐渐的睡了。
比如宝玉一见黛玉就说曾经见过就算是旧相识,就摔玉;比如两人从小一桌吃饭一床睡觉;比如贾母关于两人的小冤家的比喻;比如王熙凤李纨拿宝黛开的玩笑;比如宝黛经常睡一个床上聊天取笑等等等等,这些在贾府,几乎都是公开的秘密。这些事情,几乎都是有违背礼法礼教的嫌疑的,这难道还不是在朦朦胧胧的谈情说爱吗?是的,不是就见鬼了。这就是黛玉所忧虑的。
因为那个时候,男女之间是不可以有自由恋爱的,儿女婚姻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有真爱,也是不能说出口的,一旦说出口,便是失德。宝黛在一个特定的特殊的环境得以萌发爱情,就不得不得时时处处在道德与爰情之间徘徊游弋,做出痛苦选择。
主要是贾家要“贾、王、史,薜”四大家族联姻,以巩固其家族势力。
林黛玉冰雪聪明,她当然知道不捅破是对的,以免落人口实,给自己和宝玉名声受损。你想想既然婚姻大事自己和宝玉都做不了主,那么把关系公开了有什么好处?百害无一利。没人会因为她和宝玉有私情就把她许配给宝玉,相反会认为她不检点,别说王夫人,就是贾母和贾政也会有想法。反之不说破的话,就可进可退,她是冰清玉洁的姑娘,即使嫁不了宝玉,也可以婚配一个合适的公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