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我不能跟王思聪成为朋友?为什么我不能和王元雯一起自拍?仔细的回想一下身边的朋友,我们大多数处在同一个社会层次,有比我的家庭条件富有的,但是也没有到太夸张的地步,有比我的家庭条件更差的,但是日子也还能算过得去。正儿八经的来说,我们真的好像都在跟相似的人交往,那么仔细思考一下,为什么家境不同的人,没有办法成为朋友了呢?
这个问题牵扯到一个教育中的理论,名字叫做原生家庭理论。也就是说给一个孩子带来影响最大的,是他的原生家庭,包括家庭氛围,父母关系以及家庭收入状况等。我们的原生家庭从一开始,就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不同,而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下生长,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自我。这一切都影响着不同家庭背景的人的交往。
首先,我们的经历不同。词典里有这么一个词,名字叫做感同身受,大概意思就是虽然没有经历过这件事,但是却感受到了如临其境的情绪或者痛苦。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种话说的容易,感同身受却是几乎不存在的了。我们每个人的情感的转变,都是跟自己的经历相关的,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就必然不会有这样的情绪。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吧,我生活在一个穷苦的家庭,虽然说不至于为每天的吃喝担忧,但却经常需要思考将来努力的方向,去寻得一个稳定的收入,为家庭带来一份支持,让父母不再为金钱担忧,所以物质上的缺乏是我们家庭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而我的一位同学,他们家境优越,甚至说富裕也不为过,可以穿名牌的鞋子,轮换着背名牌的包包,从来不担忧自己的零花钱,但是父母却关系冷淡,甚至在家中感受不到温暖的氛围。如果我们做了同桌,虽然具备了深入交往的外在条件,但是从内心上来讲,我无法理解他对亲情的渴望,而他也无法理解我每天对吃喝的担忧,我们的经历不同,所在意的重点也不同,或许他在渴望真挚的爱情,而我却和男朋友在一点一滴的鸡毛蒜皮小事,约会花销等吵吵闹闹,在我看来他太过矫情,在他看来我无理取闹,我们如何能够成为好朋友呢?
其次,我们的目标不同。我知道穷困的滋味,他却一直拥有更多的选择,在人生的道路上,我渴求一种安逸稳定的生活状况,所以我拼命的去努力学习,以成绩去博得自己选择人生的机会,选择大众所认为的最铁饭碗的工作,最顺利就业的专业,这一切都是能够为了一个自给自足,平稳的生活。而他,可以通过购买学区房选择更好的教育,甚至可以通过留学镀金,可以通过关系找到更好的工作,甚至可以拿着父母给的创业基金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为坦荡,去追求更多的人生的意义以及快乐,在机会面前,总是他们在选择机会,而我们总是在努力把握机会。他们活成了高勇敢的事怎么样,而我们,却小心翼翼的把握生命中每一个美好。
人生而不同,我们如此不同,无法相互吸引,难免无法成为朋友了。
朋友这个概念本来就是需要两个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如果两个人的差异太大的话,他们注定不能成为朋友,因为他们很多方面都有差异中差异,会导致他们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他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并不能从同一个角度出发。所以说要想成为朋友的人都是性格或者是某些方面有相似度的人。家世和很多事境界不同的人是很难成为朋友的。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们从小所受的教育都不同。打个比方来说,一个穷人家的孩子和一个富人家的孩子,是没办法从一个认知角度去看待问题的,对于穷人家的小孩说钱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但是对于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孩来说,钱根本就无所谓,他根本就不在乎这点钱。而且他们从小受的教育不一样,有很多人都觉得金钱不是一种距离,但是其实这种距离是真实存在的。
举个例子,我和我的一个室友。我们两个虽然共处了两年了寝室关系,但是我们之间感情并不是很好。因为我们经常联系的都很少。她和我们想的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挑经济实用性价比高的。而她挑的产品一般都是最贵最舒适的那个,而我们普通家庭是不会拿那么多钱去买一个普通的生活用品的。所以在他眼中钱真的不是一个问题。所以她是一个很豁达的人。但在另外一个连学费都要努力凑的同学来说,钱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这种家世背景差异真的很大的话,做朋友其实是很难沟通的。
第二个就是两个人思想觉悟不同。一个只读了小学的人和一个读了博士的人,他的两个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两个人的距离真的很大,他们就很难去找到其中一个平衡点做朋友,朋友都是要求要有共鸣的。他们各种方面都不同,所以他们不可能在一个思想平台上去想一个问题,那么怎么可能去做朋友呢?
这个东西你没把他说清官难断家务事,有的时候有家室的人和有些事的人,境界不同,真的是很难成为朋友就像是两个资产阶级一样,中产阶级和低产之间的人考虑的想法也是不一样的,中产阶级的人认为吃一顿饭花一个500块钱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低级阶级的人可能认为500块钱就是一个奢侈,一顿饭20块钱30块钱就可以解决的掉了,你没有办法说明这个东西只能说又能是完全不一样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