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真正起作用的,我的经验是:
一、心理咨询师本身的人格健全的程度。毋庸讳言,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创伤长大,生活中可以,但是在咨询中就有很大的危害。如何避免?咨询师接受个人长期心理咨询和案例督导,可以较好的达到。如果我们用创伤的部分与来访者打交道,我们自己会受伤,会伤害来访者,甚至最可怕,也最隐晦的危险,就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共病的在一起,谁都离不开谁,来访者无法回到生活中,咨询师的生活也是一团乱麻。所以,并不一定来访者咨询时间越长越好,这是个误区。
二、咨询师的哲学水平。初学者,甚至一些所谓的“老司机”很喜欢给来访者下定义:“你这是自恋”,“你这是投射,防御”,“你这是一元化思维”等等,我的妈,好可怕。你不能张嘴,一开口,就是一堆心理学名词等着往你身上招呼呢,看你往哪里逃?这哪里是咨询?这是算命。
心理咨询起作用的,是咨询师如何让来访者产生思考,和过去不一样的思考,新的念头,新的感受,新的视角。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咨询中,每一句话里,一次次互动中的推动,有时可能会推不动,咨询师这个时候一定要耐心,调整策略,不要驻相了,否则和来访者一同陷入思维困境,自然就无力帮助来访者产生思考的能力了。
三、咨询师的职业伦理道德。这个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不把来访者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咨询师,是绝不可能真正帮助到来访者的。记住这个伦理,在坚持设置时,才不会僵化不变,才会有弹性,但是又能坚守职业的底线。既坚定又灵活,不正是来访者在生活中被困扰所缺少的吗?道家思想里,就一直告诉我们:变通,不固化,道,可道,非常道。
因为大多数学习者没有案例可以接待,最常用的验证自己所学的途径,就是拿身边人,拿家里人“开刀”,这就犯了心理咨询专业的大忌:不给熟人做咨询。为什么呢?我想一定也是无数的咨询师,包括大师们惨痛的临床教训,才有了这个规定。在生活中,如果是熟人关系,就先有了熟人间的情感和相处模式。再给已经有了情感和期待的熟人做咨询,有意无意我们会带着自己的情感,情绪,视角,帮对方看问题,从而丧失了中立和理性思考判断的能力,也就无法真正赢得对方的信任。信任一定是建立良好关系,促进思考和领悟的基础。另外,这样的咨询中,我们自己内心的创伤,需要,缺憾,也会被对方激发出来,但是却不能抽离出来进行思考,我们也会再次重复创伤,与来访者更加纠结和混乱。
对于一些来访者,他们会选择性的只学习心理专业的知识,没有意识到心理学是多学科学习,交叉学科,包括哲学,数理统计学,社会学,神经生理学科,医学等等。如果没有科学依据做基础,心理学的解释就不靠谱;如果哲学层次不提高,心理学的解释就会很无力,很片面,无法让人产生更高层次的理解,依然会深陷痛苦的泥潭。
我是从2010年从事心理咨询的学习与个案接待工作的,勉强算个年轻的“老司机”吧。各类案例到现在为止,大概有3000多小时数,基本上各种类型的来访者都见过,有很多失败的经验与感受,可以分享给大家。
初学者往往会有一种“拯救者”情结。一下子进入心理学的迷幻大世界里,被各种各样的理论,技术,深深吸引,以为自己掌握了了解人心的钥匙,于是立志去解救身边的人。这个时候,真的是满世界都是病人啊,于是,拿起学到的理论,技术,一个一个往人身上抡过去,这个解释不服,换;再不服,再换;都不服?那你一定是防御。看看,这就是我们初学者最容易犯的错误却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