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里的原话:大致而言,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衷程度,与他的智力的平庸及思想的贫乏成正比。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这段话被人总结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多少“孤独”的人为之而振奋,并引用大叔的这句话为自己辩护,乃至以此证明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但是,这里面又有几个是真正的“孤独”呢?我只怕,不少人口口声声,乃至带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所宣称的孤独,不过是不会交际、害怕交际的托词罢了。他们本是渴望融入别人的圈子,而实际却又融不进别人的圈子,于是像把头埋进沙子里的鸵鸟,像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躲到“孤独”的角落去了。他们的这种孤独不是“选择”,而是“逃避”,是“不得已”,是“无可奈何”。叔本华所说的孤独,应该是一种享受,一种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的选择。为什么我要逃离人群,选择孤独?是因为交际无法给我想要的,所以我才远离交际;是因为孤独能给我带来好处,所以我才选择孤独。
《挪威的森林》里永泽讲过一段话:对死后不足三十年的作家,原则上是不屑一顾的。那种书不足为信。不是说我不相信现代文学。我只是不愿意在阅读未经过时间洗礼的书籍方面浪 费时间。人生短暂。如果读的东西和别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别人雷同。乡巴佬、小市民才那样。有识之士不会如法炮制,取羞于人。 我时常关注一些流行的电视剧、畅销书,然后提醒自己,这些电视剧、这些书千万别看。要看,等个三五年,如果它们还有再看的价值,我再斟酌要不要看。 传媒的恐怖在于,你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传媒制作人展现给你看的。每年制作许多电视剧,而你看到的那一部,只是电视台选给你看的。你将会喜欢哪个演员,也是电视台、导演挑的。 我不想要别人赋予我价值观。尤其是这种不稳定的价值观。朝令夕改。流行的,最靠不住。
如果一本书过上三十年还有人看,可见里面说的东西经得住时间,不是被时效性局限的。我才会去看。舒本华有一篇文章《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你可以选择在原处不停地跟周遭不解的人解释你为何这么做,让他们理解你,你可以选择什么都不讲,自顾自往前走。 生活上,我觉得人人平等,谁都可以做朋友。但思想上,我不需要任何一个朋友来扯我的后腿。我所要学习的,书上都有。几十年前几百年前人们讲得很清楚。死后不足三十年写的东西,无论作品,还是评价,包括我自己的,我都不会看。 你要全天下的人都理解你,赞同你,支持你,我不反对。我不要。我不想成为一个庸俗的人。十年百年后,当我们死去,质疑我们的人同样死去,后人看到的是裹足不前、原地打转的你,还是一直奔跑、走到远方的我? 我宁愿孤独。我享受一个人的孤独的状态。一个人的状态永远是最好的。
有很多人说过这样的话,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周国平就是其中之一。说这些话的人,往往是人类中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否认这个看法的人,他们既非孤独,也不承认自己的庸俗。
他们是人群中抛头露面,风光无限或者有这样的追求的人。他们通过结交网络巩固和提升自己在人群中的地位。坚持自己的追求。人们都无比坚持自己的信念,认为他的追求是世上无比崇高的东西,容不得半点诋毁,有些人还会贬低与自己的信念相对立的事物。叔本华迷恋于自己的孤独,而楼上的回答者迷恋与自己的追求的某种信念。两人多少有些相互诋毁。如果自己的信念是无坚不摧的,那就不需要任何反衬。我本人虽然孤独并且欣赏自己的孤独,但一般不会轻易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做出较负面的评价。这样才够清净。
我一开始以为不和他们说话一起玩就是孤独,但是我发现这不是孤独的真正含义。这只是借口。我现在认为的孤独是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并且可以不在意他人行动的思想才算的是孤独。在路上可能会孤立无助也可能是一路顺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