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托马斯•爱迪生
这句话打我们上小学时就听到过。它经常作为爱迪生画像下边的语录,贴在教室的墙上;也经常出现在老师的嘴里;还经常出现在作文里充字数。那时的我不爱努力,同时又爱耍点小聪明,这让我的学习还算中上。因此我对这句话总是有种说不出的不爽。尤其是看到那些比我学习好的同学,比我还努力,同时那堆老师们又常常祭出这句话教诲我们,我就一股醋意上身。
好在后来这句话被“揭了真相”,在我上大学时,跟一同学一起吃饭,他说:你知道吗?爱迪生说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这句话,后边还跟着一句。
“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听到此处,有种百年沉冤一朝得以昭雪的感觉。然后我们就开始痛骂中国的教育,读的书都是shit之类。进而我深深的意识到一个曾经被辩论多次的话题“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有了答案:“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自此之后,每当别人拿这句话说事的时候,我都颇为得意的把爱迪生后边那半句跟出来好好的恶心对方一番,同时也小小的增加了自己的虚荣心。
但是,好多事儿就怕认真。
也不知道是那根弦搭错了,有一次我打算讲个关于“选择和努力什么更重要”的讲座时,想用一下这句话来佐证这个观点:“选择比努力重要”。为了增加这句话以及增补的那句话的份量,我心血来潮想考证一下。以下是我考证的过程,这是一段看似单调,但别有生趣的旅程。
我把这句话的英文先拿出来搜索了:“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 ninety-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在百度搜,整个一页都是讲如何缺了后半句的,看那口气颇似我当年点拨别人的口气一般。但是当我战战兢兢的放到google里时(关于我为何战战兢兢, google经常会莫名其妙的爆404错误页,你们懂的),我发现首页有一个网名叫“桥之暗面”在2011年2月12日写了一篇“关于爱迪生名言是否有后半句的调查报告”,里边详尽描述了他如何一点点从google、维基百科中找到这句话是否有出处的。
选择相对来说更重要。
选择是你要不要努力的行为基础,以我自己为例,初中的时候一直是个好学生,也是父母能够去炫耀的别人家的孩子,到了高中也是,那种近乎于执念的感觉让我对于学习有一种盲目的渴望。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我们的班主任,他把全班的学习氛围塑造成了一种竞争的模式,如果你考的不好,就会被他各种挖苦讽刺,甚至你会感觉如果没有看好,在班里集体会没有地位,先不说老师的方法对不对,但这其实就是一次对于学生选择的培养,有的人接受这种模式,所以发愤图强,成为努力学习的那一个。有的学生选择自暴自弃,甚至对于这样的方式很是鄙夷,这个时候即使是学习好,也没有了动力,最后成为差生,这也是一个选择。很多时候你所处的环境逼迫你先去选择,这样才能难道一个人想要达到什么样的地步,让后才能找到你努力的方向,这个过程其实很艰难,但也绝对致命,你努不努力随时可以调整,但是一旦你错过了一次应该的选择,那么挽回就难比登天。
我选择的是努力争取自己的地位,所以才开始和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每天一起努力,甚至慢慢的开始互相竞争,成绩也就自然越来越好。有的同学选择了不被挨骂就行,那么他努力的程度自然就有限,眼界也就完全不一样。
现在到了大学也是一样,有人想要学好专业,有人想要回家等待安排,有的人想继续考研,更有的人选择经商,不管选择如何,这都是你的第一步,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该向哪个方向去努力,努多少力,人只要心底有了底,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如果一直在迷茫里浪费时间,自然不会有多少的效率。
选择和努力本身没可比性。因为无论你是否选择,后边的努力都是必须的。
那为什么很多人偏偏要拿出来比较呢?我的猜测是,尽管我们表面上知道怎么选择都得努力,但是一旦能证实选择“更”重要,我们的内心就会想当然的认为:选对了,就不用努力了。如果能有1%的灵感,还要99%的汗水干什么。换句话说,“选择与努力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其实可以翻译成“有没有那种一旦选择对了,就不用努力的办法”这个问题。只不过我们不好意思承认罢了。
那我们不妨再问一层为什么,为什么我们会有这个“不用努力”的念头呢?
千万别把这个想法看的多不好意思。其实是人类的大脑在作祟,我们的大脑喜欢即时回报。现在就拿100块,比等到明天拿110块更有诱惑力。(忍着诱惑等待本身就是某种程度的“努力”)再理论一点的说:当我们寻求神经冲动水平上的即时回报时,大脑成像检测结果表明,大脑中的“多巴胺奖赏回路”(dopamine reward pathways)就会活跃起来。因此,当听到:如果做出“正确”选择,就无需努力时,每个人都会跟赢了两局牌一样亢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