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年前的时候,我的微信好友大概只有200个这样子,刚刚超过邓巴数字,而我是一个永远十八岁的美少年嘛,精力旺盛,所以还是有大把的时间与精力用来维护自己的社交圈子。
我当时也挺愿意跟这些老朋友新朋友联络,其中一个联系还算多的叫X,是我的初中同学,当时她在大庆的一所小学教英语,因为认识的年头比较多,性格上也有些相似,虽然当时已经有七八年没见过面了,但依然很谈得来。
一次聊天的时候,她于无意中说到,宿舍。
又一次聊天的时候,她又于无意中提到,回宿舍。
还有一次聊天的时候,她又于无意中说自己总是宅在宿舍。
我终于忍不住了,问她是不是觉得自己还没毕业,总把住的地方说成宿舍。
她说不是的,她住的就是学校提供的宿舍。
听到她住宿舍的时候,我的内心是崩溃的。同样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我在大学毕业后就没住过宿舍,都是自己在外边住,我喜欢自己住,感觉私密,愿意怎么在屋里折腾就怎么折腾,想穿多少就穿多少,想把美食摆在床上就把美食摆在床上,想把女朋友扔到床上就把女朋友扔到床上,没人知道。
可能因为我是在南方上的大学吧,读大学时宿舍人又少,所以我一个正宗的东北人,硬生生地养成了像南方人一样重视隐私的习惯,在哈尔滨打车时,不乐意拼乘,所以对于跟家人以外的人同住这事,我从内心深处就抵触。但她竟然在住宿舍,这是为什么啊?
她说是因为自己没对象没结婚没买房,不敢一个人租房子,跟人合租的话,还不如住宿舍划算呢,所以就住宿舍了。
所以,也许单位提供宿舍的事,比较适合她这种外地来的胆小的单身女孩子吧。然而这种女孩子多吗?在我印象里,其实不多的,所以现在大多数公司都不提供宿舍。
“家在外地、单位无住宿条件”,那么就意味着你要自己一个人一边打工一边租房子住下,有节假日才有回家的可能。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真的觉得你的工资可以支撑你的生活而且你这份工作的前景实在不错,可以尝试着去坚持下去。很多人在大城市打拼也是面临着这种情况。我认识了一个在今年毕业刚出去工作的师兄,听说他去往了广州工作,在广州租住了一间条件特别差的地下室,我知道像我们这种刚出来工作的实习生,工资基本上可以应付个租房、吃饭问题,像其他的消费根本不敢多想。很多人也因为在大城市虽然机会也多,但是竞争压力实在太大,抵不住回到了小城市去发展,最后也发展的不错。
因此,我觉得像这种条件的话,如果自己本人也有一定的决心和能在艰苦的环境中茁壮成长的性格的话,离家远,一切靠自己的生活,确实可以尝试着拼搏一把。因为单位给出的福利条件确实很一般,那么还想去只能说明它的未来发展前景不错、而且对于你自己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但是,如果这份工作真的不怎么样的话,有时候留在家所在的城市发展也不见得会混得比别人差。在家所在的城市,每个地方至少都是比较熟悉的,家里的老人也能很好的照顾,开销也要比自己在外租住房子要少。生活节奏也要相对慢一些,生活的压力也要相对小得多,父母在旁,有时候也可以给自己的一些帮助。
做选择的时候,最重要看的就是自己想要什么,从心就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