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位朋友在一家非营利机构工作。有次和他一起吃饭的时候,我和他谈到“赞赏式激励”,我问他:“我可以问一个关于你工作的私人问题吗?”
他说,“当然可以。”
我问他:“你觉得你的直接主管赏识你吗?如果用0至10分来评价他对你的赏识,你觉得是几分?”
“5分吧。”我可以感觉到,他说5分的时候,语气中带着一丝失望。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还是用0至10分来评价,你的同事对你的认可程度如何呢?”
“大概是8分吧。”
“与你密切合作的同事有几个?”
“两个。”
“这两个人对你的认可程度相同吗?”
“不相同,”他答道,“一个是6分,一个是9分,平均就是8分了。”
调查研究显示,员工对领导和上司的赏识,与对普通同事的赏识相比,喜欢程度是二比一。
不论你是生意人、总裁、主管还是普通员工,本文都可以帮助你懂得如何更有效地向别人表达赏识和认可。
为什么在工作场合中感觉被赏识如此重要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做的事很有价值。如果得不到上司或同事的重视,人们就会感觉自己像机器或物品那样。如果一个人努力工作却无人关注,工作积极性就会每次消失一点点。
畅销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人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最迫切的就是心理需要的满足——希望被理解、被肯定、被赏识。”
人际关系中若是少了赞赏的滋养,结果是可预测的:
团队成员会感觉到互相之间关系疏远,也无法认同所在机构的使命;
工作者会感到挫败,感觉“没完没了地工作,从来都得不到赏识”;
员工开始对自己的工作、同事和领导心生不满;
于是,大家开始认真考虑跳槽,另谋高就。
表达对团队成员的赏识听起来很容易,不费周折。很多时候,确实如此。然而,我们也知道,若想赏识能有效地鼓励人们,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研究表明,笼统地对整个组织的员工表达赞赏,不是很有效。要让认可和赏识发挥作用,它必须是性格化和亲自表达的。对团队全体成员泛泛说“谢谢”,产生不了什么影响。实际上,我们在与企业一起工作时发现,这种做法反而会引起大家的反感,造成负面情绪。
人们希望得到真诚的赞赏,而不是一句场面话。人们对领导者言不由衷、只是执行从上而下的“每星期至少对团队成员说一次感激的话”的计划,并不领情。我们当然知道我们被认可,但我们希望这种认可是真诚的,而不是计划出来的。
其次,赏识需要被接受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才能发挥作用。这体现在表达赏识的性格化上。如同每个人在家里都有常用的表达爱意的语言一样,每个人在工作场合也有主要的赞赏语言。对于主管来说,困难在于知道哪种行为能打中靶心,并有效地将自己对团队成员的赏识有效传递出去。
白金汉和克利夫顿在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中说道:“管理人员要想卓越发挥,把人们的才华变成有生产力的、有力量的优势,需要把握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缺少这个因素,你绝对无法发挥卓越。这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注重性格化。”我们非常认同这个观点。
第三,当员工感觉不到赏识,或者情感上得不到上司支持,很容易感觉筋疲力尽。在当今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很多企业减少人手,加薪和补贴增长也相对缓慢下来,甚至停顿,但员工承担的压力比以往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员工很容易感到失望。工作更多更重,而支持更少,财务得益少了,对未来的忧虑加起来,使人们对未来更没有安全感。
我们发现,很多机构在想方设法,鼓励和奖励人们把事情做好,但无法用金钱的方式达成这个目的。在政府、学校、社会服务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尤其迫切。现在,管理人员必须找到不需要投入大笔的金钱、又能鼓励大家做好事情的方法。
最后,对于企业领导人来说,这里有一个好消息:当领导人积极地向团队成员表达对员工的赏识,整个团队的文化氛围都会得到改善。最终,管理人员报告说,团队里每个人都更享受自己的工作,所有人都能在被赏识的氛围中成长繁荣。
赏识需要被接受者认为是有价值的,才能发挥作用。这体现在表达赏识的性格化上。如同每个人在家里都有常用的表达爱意的语言一样,每个人在工作场合也有主要的赞赏语言。对于主管来说,困难在于知道哪种行为能打中靶心,并有效地将自己对团队成员的赏识有效传递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