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学长收到一个女生的私信:
老师,我现在都快奔三了,看着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个个地都进入了婚姻,我特别焦虑。我也不是没有男生追,只是每个男生我和他们都相处不长久。
尤其是一开始还聊得来,但是一到了要开始变得亲近的时候,我就开始害怕,不敢让他靠近我。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他很帅,我也很喜欢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已经都约会三次了,可是一旦当他牵我的手的时候,我就特别想要甩开他,而且会觉得反胃。现在家里逼婚都压的我喘不过气了……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憧憬着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却又同时恐惧着太亲密带给我们的窒息感。这种憧憬与期望,伴随着惶恐,侵占着我们的生活。
在我后续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觉得太亲密对她而言是一种会让她极度惶恐的事情。
我们讨论到她的父母,她说父母就是那种很传统的不会表达爱意的父母的代表,从来不会深情地对自己说爱,而她也几乎没有见过父母很亲密的样子。
◑
她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像一潭死水一样,每天各忙各的,下班回家都不再愿意交流的那种,甚至性生活也都是例行似的,只有一种姿势(这个她是怎么知道的......)
每当小时候的自己向父母索求一个抱抱,索求一个亲吻的时候,父母都是极不情愿的,所以从小她既渴望爱,又对爱讳莫如深。
直到现在,她更是如此,一旦有个男性过度地接近自己的时候,自己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厌恶感,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跑到卫生间干呕。
所以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和任何一个男生在一起超过半年过。
当我问到她看待性的态度的时候,她的反应很大,“牵手都让我不舒服了,我不敢想象如果和一个男人上床会是什么样子。我从来没有想过。”
“有没有可能我们依然像小时候那样,渴望亲密,渴望肢体的接触,只是以前那些在类似的事件中挫败的感觉,才让我们现在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我抛出这样的一段话的时候,她良久没有回复。等到第二天我打开贴吧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这样一段留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接受这样的一种解释,虽然我会有厌恶的生理反应,但是我从内心中是多么渴望有个人可以抱着我,可以在我早上睡醒的时候,给我一个香甜的吻……
写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状态和一开始有什么不同。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恐惧中时,往往会被恐惧蒙蔽了双眼,以至于看不到恐惧的背后是什么。
◐
在精神分析里,我们认为恐惧都源于热爱,正是因为热爱的事物没有给我们好的体验,或者说热爱的事物在别人的言说中给了我们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才开始通过恐惧这件事情来进行防御,保护自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被试是一个婴儿,叫做小阿尔伯特。
华生通过在小阿尔伯特触摸毛茸茸的小动物的时候在他耳边制造令人恐怖的噪音,让小阿尔伯特形成了一个只要出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时候就会联想到那巨大的、令人恐怖的噪音的条件反射,从而人为制造了心理学史上堪称最灭绝人性的行为实验。
一个新生婴儿,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好奇的,是充满探索欲的。而毛茸茸的东西,其实是很能够让孩子们喜欢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环境的因素影响,每个人都是喜欢毛茸茸的东西的,这是本能的。而正是这种本能的热爱,对于小阿尔伯特来说,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
其实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就像是小阿尔伯特遭遇的事情一样。
“性”的需求(狭义的性行为和广义的快乐与欲望)是每个人所追求的,就像是新生婴儿喜欢毛茸茸的东西,她的童年在寻求亲密时受到的挫折就像是小阿尔伯特经受的那个巨大的令人恐惧的怪响。
最后她在成年时对亲密对性的恐惧和拒绝就像是小阿尔伯特再次遇到毛茸茸的东西的时候会极度恐惧一模一样。
◑
小阿尔伯特式的惨剧,我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经历过,每个人可能都有拒绝的和恐惧的东西。
小阿尔伯特已逝,可能已经无法挽回,但是我们现在读到这里的每一个朋友,我们还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如果我们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恐惧与拒绝背后所“热爱”的东西,也许对我们来说会是一种疗愈。
如果我们可以接受我们的热爱,也许我们就能够摆脱恐惧,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当然,也许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不过学长可以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一点点消除这种太过亲密带给我们的厌恶感。
◐
行为主义里面有一个很实用的疗法,叫做系统脱敏。
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首先,我们要看下到了什么程度的亲密,或者说我们离男生多近的时候,会产生厌恶感。然后把这个刚刚开始让我们产生厌恶感的距离到零接触的距离平均分成十份。
举个例子,比如说刚刚开始产生厌恶的距离是10,而零接触的距离是0,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总的长度分成十份,分别用10,9,8,…2,1,最后直到0。
我们可以试着从10的这个距离开始,在处在这个距离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点点的厌恶感,这个时候,不要逃离,我们可以给自己施加一个我们自己喜欢的刺激。
比如说我们很喜欢的东西,这个刺激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是我们所喜欢的。
当我们在10的这个距离适应了,不再感受到厌恶感的时候,那么这个小的任务就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距离拉近到9,这个时候还是像之前一样,同样地给自己一个自己喜欢的刺激,直到在9的距离上厌恶感也渐渐减少,直到消失。
重复这个步骤,到距离8、距离7,…,直到距离0。
通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我们能够在距离0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强烈的厌恶感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这个系统脱敏就成功了。
最会撩妹的电影公号!通过电影探讨男女相处智慧,让你更懂TA!
◐
前段时间,学长收到一个女生的私信:
老师,我现在都快奔三了,看着身边的朋友、同事一个个地都进入了婚姻,我特别焦虑。我也不是没有男生追,只是每个男生我和他们都相处不长久。
尤其是一开始还聊得来,但是一到了要开始变得亲近的时候,我就开始害怕,不敢让他靠近我。
最近我的一个同事,他很帅,我也很喜欢他,就是不知道为什么,我们已经都约会三次了,可是一旦当他牵我的手的时候,我就特别想要甩开他,而且会觉得反胃。现在家里逼婚都压的我喘不过气了……
其实这样的现象在生活中很常见,我们憧憬着亲密关系带给我们的安全感,却又同时恐惧着太亲密带给我们的窒息感。这种憧憬与期望,伴随着惶恐,侵占着我们的生活。
在我后续和她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她觉得太亲密对她而言是一种会让她极度惶恐的事情。
我们讨论到她的父母,她说父母就是那种很传统的不会表达爱意的父母的代表,从来不会深情地对自己说爱,而她也几乎没有见过父母很亲密的样子。
◑
她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像一潭死水一样,每天各忙各的,下班回家都不再愿意交流的那种,甚至性生活也都是例行似的,只有一种姿势(这个她是怎么知道的......)
每当小时候的自己向父母索求一个抱抱,索求一个亲吻的时候,父母都是极不情愿的,所以从小她既渴望爱,又对爱讳莫如深。
直到现在,她更是如此,一旦有个男性过度地接近自己的时候,自己就会出现生理上的厌恶感,严重的时候甚至会跑到卫生间干呕。
所以直到现在,她都没有和任何一个男生在一起超过半年过。
当我问到她看待性的态度的时候,她的反应很大,“牵手都让我不舒服了,我不敢想象如果和一个男人上床会是什么样子。我从来没有想过。”
“有没有可能我们依然像小时候那样,渴望亲密,渴望肢体的接触,只是以前那些在类似的事件中挫败的感觉,才让我们现在觉得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当我抛出这样的一段话的时候,她良久没有回复。等到第二天我打开贴吧的时候,我看到了她的这样一段留言:
我从来没有想过我会接受这样的一种解释,虽然我会有厌恶的生理反应,但是我从内心中是多么渴望有个人可以抱着我,可以在我早上睡醒的时候,给我一个香甜的吻……
写到这里,也许我们可以看到她的状态和一开始有什么不同。当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恐惧中时,往往会被恐惧蒙蔽了双眼,以至于看不到恐惧的背后是什么。
◐
在精神分析里,我们认为恐惧都源于热爱,正是因为热爱的事物没有给我们好的体验,或者说热爱的事物在别人的言说中给了我们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我们才开始通过恐惧这件事情来进行防御,保护自己。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被试是一个婴儿,叫做小阿尔伯特。
华生通过在小阿尔伯特触摸毛茸茸的小动物的时候在他耳边制造令人恐怖的噪音,让小阿尔伯特形成了一个只要出现毛茸茸的动物的时候就会联想到那巨大的、令人恐怖的噪音的条件反射,从而人为制造了心理学史上堪称最灭绝人性的行为实验。
一个新生婴儿,对于周围的一切都是好奇的,是充满探索欲的。而毛茸茸的东西,其实是很能够让孩子们喜欢的。
我们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环境的因素影响,每个人都是喜欢毛茸茸的东西的,这是本能的。而正是这种本能的热爱,对于小阿尔伯特来说,成了他一辈子的梦魇。
其实文章开头的那个故事,就像是小阿尔伯特遭遇的事情一样。
“性”的需求(狭义的性行为和广义的快乐与欲望)是每个人所追求的,就像是新生婴儿喜欢毛茸茸的东西,她的童年在寻求亲密时受到的挫折就像是小阿尔伯特经受的那个巨大的令人恐惧的怪响。
最后她在成年时对亲密对性的恐惧和拒绝就像是小阿尔伯特再次遇到毛茸茸的东西的时候会极度恐惧一模一样。
◑
小阿尔伯特式的惨剧,我相信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有所经历过,每个人可能都有拒绝的和恐惧的东西。
小阿尔伯特已逝,可能已经无法挽回,但是我们现在读到这里的每一个朋友,我们还要好好地生活下去。
如果我们能够察觉到我们的恐惧与拒绝背后所“热爱”的东西,也许对我们来说会是一种疗愈。
如果我们可以接受我们的热爱,也许我们就能够摆脱恐惧,幸福快乐地生活下去了。
当然,也许我们现在做不到这一点,不过学长可以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来和大家聊聊,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一点点消除这种太过亲密带给我们的厌恶感。
◐
行为主义里面有一个很实用的疗法,叫做系统脱敏。
它指的是通过一系列步骤,按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由小到大逐渐训练心理的承受力、忍耐力,增强适应力,从而达到最后对真实体验不产生“过敏”反应,保持身心的正常或接近正常状态。
首先,我们要看下到了什么程度的亲密,或者说我们离男生多近的时候,会产生厌恶感。然后把这个刚刚开始让我们产生厌恶感的距离到零接触的距离平均分成十份。
举个例子,比如说刚刚开始产生厌恶的距离是10,而零接触的距离是0,那么我们就可以把这个总的长度分成十份,分别用10,9,8,…2,1,最后直到0。
我们可以试着从10的这个距离开始,在处在这个距离的时候,我们会产生一点点的厌恶感,这个时候,不要逃离,我们可以给自己施加一个我们自己喜欢的刺激。
比如说我们很喜欢的东西,这个刺激可以是任何东西,只要是我们所喜欢的。
当我们在10的这个距离适应了,不再感受到厌恶感的时候,那么这个小的任务就完成了。
接下来,我们就可以把距离拉近到9,这个时候还是像之前一样,同样地给自己一个自己喜欢的刺激,直到在9的距离上厌恶感也渐渐减少,直到消失。
重复这个步骤,到距离8、距离7,…,直到距离0。
通过一段时间之后,当我们能够在距离0的时候也不会感觉到强烈的厌恶感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这个系统脱敏就成功了。
最会撩妹的电影公号!通过电影探讨男女相处智慧,让你更懂TA![电影恋爱学]lD:filmla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