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最近很火,来说说我个人对这句话的理解吧。我认为“听过了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般有三个原因:
第一就是,这个道理根本就没用,是忽悠人的,甚至连讲这个道理的人自己都不信。举个例子,经常听到有人说“能力之外的资本为零”,这句话乍一听很有道理,却经不起仔细推敲。仔细看看说这句话的人的经历和履历,个人能力与其他所谓“能力之外的资本”相比,占的比重实在是太少了,这种就是典型的忽悠人,连说这句话的人自己都不信,又如何拿来说服自己呢?
第二,你对这个道理理解的不够透彻,或者是你自己理解有偏差、理解错误了。比如说,这个道理一共讲了A、B、C三层意思,但是到你这里,因为种种原因,你只理解了A层面的意思,并没有理解B和C,甚至你还把本来没有的D意思放进去了。这样有偏差甚至完全错误的理解,要怎么指导我们的行为产生正面的结果呢?
第三,没有做到知行合一,很多人是,知的部分都做到了,但是行一直都没有做到,甚至是内心对知的部分,其实也是有抵触的,虽然知道了,但并不是百分之百地愿意去接受。这种应该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了,很多人都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只说不做。还有些人心里分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但由于从小的偏见或其他原因,就是打心底里有所抵触,无法把行动落到实处,最后导致了“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所以,当你发现自己存在这样的问题时,不妨对照一下,到底是哪个方面出了问题。
人的欲望不断的增加,膨胀,永不满足(这是人性贪婪的一面)。人有了第一样东西,就想要第二样东西,想要更多的东西,但是假若能力不够啊,但是内心欲望的膨胀,只能拼命争取,结果导致自己身心俱疲,因为没法达到,内心得不到满足啊。同样道理,对于工作也是如此,朝秦暮楚,看着碗里的想着锅里的。其实道理大家不是不懂,往往是由于贪婪的欲望,暴露出了人的本性。只要得不到,只要没法满足,就会想尽一切办法。看看这样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后果,可能过得好这一生吗?
本质上人很难承认自己的软弱,身边有一个现成的例子,一个人由于想要出家,觉得出家是一种超脱,其实在我看来,这种超脱感只是另外一种“我执”罢了。因为他不能在世俗获得成功,他就要出家,觉得这样就能超越世俗,这就是他认为自己明白的“道理”,其实还是个俗人,这只是另外一种优越感罢了,一种欺骗自己的优越感罢了。
因为你没有懂。理性懂了,身体没懂。理性懂了,滚瓜烂熟,身体没懂,一动不动,读了,想了,抄了,背了,没用。道理言语对有些人来说是桥,通过它,可以从这头走到那头。对有些人来说是只是浮标,不能通过它走到任何地方,得另寻他路。身体懂了,下一秒你不在这里,你会反应,你会做事。习惯就是让身体懂得很多的事。
过好一生,这个“好”其实要看自己是否对自己的人生满意。如果你觉得自己过得不好,大可以去改变。如果只是想想或是抱怨,那么你的人生想变好也不太可能。如果一个人一直在追求更好的道路上,心态也很好,行动也到位,不管最终的结果如何,整个人生,这个过程不就是“过得好的一生”吗?
读书人一旦真的读的够多了,是回不了头的。简单的欲望满足,是无法让你快乐的,真正让你快乐的,一定是想通。我能想到把这一生过的最美好的方式就是:想通这些道理,坐而论道的嘴炮能赏心悦目,起而行之的结果能心想事成。就算这个历程里有苦难,有泪水,有挫折,我也甘之如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