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很害怕孤单的人,对于这件事情我从不遮掩。
所以我选择和朋友合租,而不是一个人住。
我喜欢吵吵嚷嚷的烟火气。两个人一起去菜市场买点菜,在家里捣鼓捣鼓做点吃的。吃饭的时候打开电脑看看综艺,两个人一边吃饭一边聊天。
这样简单的小日子让我觉得,我是在过生活。
我是个睡眠质量不好的人,这几天室友出差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家里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我总是格外的警觉,哪里有个什么声响我都会醒来。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我们租的小区已经很老,家里时常会有老鼠出没。
昨晚,我听着窸窸窣窣的声音,整个人的神经都敏感了起来。我打开了家里所有的灯,一个人躺在床上,耳朵却不停的捕捉着外面的声音。
我是极讨厌老鼠的,虽然我根本不知道客厅是不是真的有老鼠。但哪怕只是存在这个可能性,我依然觉得害怕。
就这样一直半梦半醒的到了凌晨三点多,我睡意全无,干脆起来看书。
书桌上是前几周参加活动的时候朋友送我的书,卢思浩的《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
翻着翻着书,我的心情和状态都好了起来。整个人也没有了疲乏的感觉。从三点多到六点,我把这本书看完了。
我洗了个热水澡,画了个淡妆,出发去上班。
今天深圳的天气很好,早上阳光打在身上暖暖的。我突然意识到:与其花时间胡思乱想给自己制造悲伤情绪,不如在毫无思绪的时候找点事情做。状态自然而然就会回来。
不要因为今天的一点点不顺心,就随便把今天输掉。
除了孤单,还有一件事情总是我们如影随形,就是焦虑。焦虑的原因很多,无外乎都是自己达不到外界“标配”的人设。
是啊,我们都想过着别人眼里“标配”的人生。
读书的时候,标配是:成绩优异、积极乐观、积极参加学校活动和担任班级干部
面试的时候,标配是:优秀毕业生、学生会主席、组织多次学校大型活动
工作了以后,标配是:买一套房子、有一辆车子、不菲的年薪,还要搭配是和远方。
对于我们来说,这些标配是必须要有的东西,如若没有,似乎就像人生残缺了一块一样。我们在最好的年华里,不谈梦想、不谈爱好、不谈自己想做什么,谈的是技能、钱、社会关系和其他相关的一切。
最近身边的人都有囤课的习惯,好像大家在比赛一样。谁囤的课程多,谁就更努力,谁就能更成功。
前几天朋友给我推荐了好几门写作课,他们说你现在写公众号一定要去学。你要学会蹭热点、你要跟风、你要研究十万加的套路,你要起一点抓眼球的东西。
抓眼球的东西比如:钱、暴力、性,诸如此类。
我同朋友讲,我不去学并不是我清高,我没什么好清高的。只不过我现在没有时间去学习这么多的东西。
我想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步骤慢慢走,踏踏实实的学习,认认真真的写作。
秋叶大叔曾说过:慢就是快,我深以为然。
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刻感受到一种尴尬,这种尴尬来源于比较。比如曾经和自己一起上课玩耍的小伙伴收入已经是自己的几倍,比如曾经和自己在一个岗位工作的同事已经变成了自己的领导。
比如隔壁家的小孩已经可以带父母出去旅行,而我们却只能在年尾的时候给父母包上一个不算大的红包。
比较让我们失落,害怕甚至自卑。却让我们忘记了,人生是一段长跑,未必要在每一个时间点都赢。更何况,对于输赢,每个人的标准各不相同。
只要每一天的自己都在努力,每一天的自己都不在进步,每一天的自己都比昨天的自己更好一些。在我看来,这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结果。
以前读《芒果街上的小屋》,里面写到:
我看到我的成长,我看到那些琐碎里的温暖那些吵闹下的安静。那些成长那些纯真。
我总觉得一个人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件一件事情的累积,一点一点的改变。有些华丽的假象不过是一种包装,就像浓妆艳抹的表演者,展示给别人看。
那些自己内心真正了解并认可的改变,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大学的时候,我读《谁的青春不迷茫》,那是我的枕边书。不是因为这本书写了多少实用的技能,而是它总是能让我在浮躁的时候安静下来。
“无论你最终变成怎样的人,要相信这些年你都能一个人度过所有。当时你恐慌害怕的,最终会成为你面对这个世界的盔甲。”
这句话,我一直记得,也始终相信。
偶尔我也会羡慕身边的人。有的人才华横溢,有的人情商极高,有点人聪明能干,有点人赚的盆满钵满。我是羡慕的,我这么一个世俗又不可爱的人,怎么会对别人的好日子熟视无睹呢?
可是这种羡慕不过仅仅是羡慕。
因为每个人的路径都不可复制,每个人要走的路都各不相同。
至于未来,我想:
路还长,天总会亮。
每天陪你盖着棉被纯聊天 ID:Daisy_wangha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