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能明显感到自己弹琴时可以称得上“心境”的,是在弹琴五六年的时候,我大一那一年。那时我已经和吴钊先生学琴三年多了,第一次感觉到终于入了境,那就是我要的感觉。还记得那时我在宿舍,把琴放在膝上,抚了一曲《鸥鹭忘机》,弹完之后,有种做了一场梦的感觉。那个时候既高兴又有些后怕,高兴的是,终于有了这种传说中接近“物我两忘”、“人琴合一”的感觉,后怕的是,如果我没有弹到五六年,或者周围其他人没有坚持这么久的,岂不是一直得不到这种感觉?那可真是太遗憾了。
没学过别的乐器,只学过古琴,但基本上感觉艺术之路大抵相通。看过太多装模作样的弹琴人,但看官可知没有努力提高过琴艺,说淡泊、说随意、说任性,都不过是自己在扮演淡泊、随意、任性而已。只有高手方知那随意流转的乐句之间包含了多少需要各种左右手软硬虚实的指力、灵活度、方向、角度、加速度、曲线等运动的技巧。小时候胡乱看了些诗词歌赋、禅宗公案,以为闲坐抚琴若成苦苦练习,便落了下乘,不怎么着意练习。老师知道只是淡淡说了句,还是要执着一些。现在想来真是太对了。
《妖道吟》(三十四)正宫一曲触慧根,红尘烦扰渐散尽。全心玄门明己命,七弦之间藏乾坤。高山演德水演道,万般不出《道德经》。弹指之间见功力,太极阴阳解医理。三才变幻看造化,仙圣传法用妙音。叩拜天帝得正法,铭记师训靠实证,闲邪纳正莫须争,机缘一到要传承。道法自然三合一,藏道渡人尽天职。[偷笑][偷笑][偷笑][抱拳][咖啡][调皮]
不多不少,刚好10年。最大的感受就是当年的琴好便宜啊。当年王百万还不是王百万,现在的不少名家都没开始做琴。弹琴时候最大的不同就是你会觉得古琴好小。这是因为对琴的结构非常清楚,弹琴时感觉游刃有余,而且会发现闭着眼睛弹曲子其实不是什么难事。也可能是因为人长大了。
对一个曲子的已经完全熟透了的时候,弹琴才可以不用总想着该怎么弹了。这个时候,所学的吟猱绰注、所熏陶、所领悟的轻重徐急,全都随着乐曲倾泻而下。这个时候,就不再是自己脑海中主动去冥想出斜阳塞外或是水云淼淼,再倾力达到,而是开头泛音一起,便心随耳、耳随指、指复随心地被带入一种画境。
我学琴那年十三岁,是2000年,这是我弹琴的起点,到今年已经练琴十八年多了,已占据生命一半以上长度。之后弹琴,基本上就习得了这样一种能力——弹一曲时就像做一场梦一样,进入琴声里,类似传说中的禅定吧。如果说修身养性的话,这个阶段的弹琴过程,才算是颐养了心性、放松了身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