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也是一种贪性,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贪图安逸,享受的多了,人就会变得懒惰,自然而然下意识的认为什么事我不做,会有人替我做。人骨子里天生带有懒惰,要学会克服,要自律,对自身多加管束,下定决心克服安逸享受的思想,懒惰也反映出一个人的意志力薄弱和不思进取的精神状态。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好逸恶劳的人不思进取必然会被社会淘汰。
好逸恶劳是人类贪图享受,不劳而获的一种表现,它是人类思想的天敌,也是人类的本性产。但它通过外界(社会)的教肓和本身思想的认识,是能改造世界观的,所以,人们要从小就不能娇生惯养,对小孩的教肓要有一定的压力,才能啟蒙他的动力,成人了才能有用于社会,有利于家庭。因此,人类的教育要从从小就开始,步入了社会要接受正能量的教育,改造自己的人生世界观,才能发扬光大,否则就是好吃懶做,有害于社会,不利于本身。
好逸恶劳这是人骨子里就存在的,人人都有,有好的条件谁不想轻快。但成功的人士往往有远大抱负,他们会兢兢业业,努力工作,历经坎坷取得成功。但有多数人迫于生计奔波,内心深处牢骚满腹,他们抱怨没有马云当父亲,没有马化腾当丈母爷。为什么富一代都是自己创的业,而他们的后代多数人不劳而获,多数都好逸恶劳,因为富一代自己知道创业不容易,不乐意让他们的后代再这么累,所以教育上就有欠缺,以至于他们坐享其成成了应该的。
社会交换论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由于每个人都企图在交换中获取最大的收益和减少代价,所以使交换行为本身变成得与失的权衡。人们在趋利避害、衡量得与失的过程中,志向远大的人深刻理解,安逸的生活是人人向往的桃花源,只有通过不断地拼搏努力才能到达理想中的桃花源。而贪图享乐的人会认为人生处处桃花源,不需要劳动已然获得,只是与志向远大的人理想中的桃花源还是有云泥之别的。
站在人性的角度上分析,好逸恶劳是人类的本性之一,它广泛的存在于每个人的欲望之中,它具体体现在当一个人没有了信念、理想和奋斗目标时这种恶习愈发的显现出来了,它的存在,使人们便不再有担当、责任。当勤奋和成就的欲望驱动人们时,那么,好逸恶劳也就逃之夭夭了。以上现象大多体现于年轻人中,不管你是有文化的还是没文化的。
接触过一名男性患者,父母过世,邻里叙述此人18岁前一切正常,18岁后出现生活极端懒散,不劳动,不注意个人卫生,甚至大小便都在屋内随地解决,有时候裤子尿湿了都不更换。遇到这种情况时,一定要警醒是否精神出现问题,家人应及时送其就医精神专科,寻求医学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