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观影响人生观,人生观影响价值观。正确的三观,其实很难有一个确定的说法,就好像佛教有一个观点是,唯守本心,但是本心这个东西太过虚无,你又如何能确定自己的本心是正确的呢。因为见多了所以不足为奇了,甚至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又或者觉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这样的。当你有了这些想法之后,就说明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逐渐被世界观影响了,这个世界本身不是这样的,而是由一群拥有着三观的人造成的。我记得《熔炉》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我们一路奋战这,不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而是为了不让这个世界改变我们。所以小女子私以为,正确的三观,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面对黑暗而不屈服,敢说敢想敢做敢当。
二十多年前,当我彷徨困惑时,我也曾羡慕想往能生在书香门第,父母睿智善教、既富且贵……怎奈阴阳造化,跟天底下绝大多数人一样,我们都无法投胎到一二线城市(18线县城,在你心里还有比这更落后的地方吗?),而且还要自己修复原生家庭留下的心理创伤。什么是正确的三观,我不知道,但它首先得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灌输的。你要把能考上“211以上”的脑袋用好,它辩证理性的思考力是你赤手空拳闯世界的真正本钱。因为心理上对父母还有依赖,所以才会把他们和“人家的父母”比较,才会对他们心怀怨怼;因为心理上还没有实现“分离和个体化”,遇到困难时才会眷恋地回望自己的来处。为什么你会在面临决定时裹足不前?或者因为任何放纵的、冒险的、“不利于学习”的念头都会引起你的内疚(管束严格的母亲和不宽裕的家庭经济,应该为此承担责任),或者因为过去你从来没有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承担过责任。建立自己的三观离不开实践中试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总有风险在,保持对未来的好奇心,解读命运在你身上正在演绎的故事。
“人生价值观”,这是一个哲学范畴的词,更是一个生活中必然要面对的概念。“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老话其实已经告诉了你答案,家庭是你最好的课堂,父母是你最好的老师,童年的家庭教育将决定一个人的三观和未来成长高度。父母的观点和言行将在孩子的观念形成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大量的阅读(书本上、生活上),通过自我的认识,来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三观。
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人生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帮助自己对标,在阅读中,对标中,思考中,最终形成自己的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价值观,就是你认为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最珍贵的东西。说小了是一个苹果的价值,说大了是人一生的价值。现在除了个人,很多企业也在做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这个其实有点和人生观有点重叠的部分了。有些人经常把价值和价格搞混了,特别是商品,不都是明码标价么。而价值和价格,也是两个非常有趣的辩证关系。我觉得阐述这个东西,必须要用到经济学里的“效用”。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必须要给自己内心建立一个价值的坐标轴。而这个坐标轴,我觉得主要受两方面的影响。
首先你必须经常看到有阳光的地方。即心向阳光,心里才健康。其次,努力寻找阳光。即积极的面对人生,通过观察学习发觉真善美,发现了才能效仿提升自己,从而升华自己的人格。最后努力让自已的真善美持之以恒。另外,在学习与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同时,务必努力提高自己的是非辨别能力、分析判断与推理能力,才不至于走偏了路、走了弯路。
是谁,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绝B是哲学的经典问题,也是人生观的重要思考。我这么开朗的人,从小到大,也有无数次想死的冲动。小时候遇到艰难痛苦时,我经常想人为什么如此痛苦的活在这个世界上,人活着的目的是什么。母亲经常教育我的话有两点,一是你还小,你这么点事情算个球,漫漫人生,会遇到各种大风大浪,这么点小事挺不过来算什么。二是人生来不是为了享乐的,忍受痛苦委屈是必然的过程,这是人生的一部分。这应该就是我人生观最早的启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