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这句话是有一定的片面性的,我们在看待一个人是不是可怜之前,首先要学会区分这个“可怜”是“真可怜”还是“假可怜”。“真可怜”是人们尽最大的努力避开灾祸但仍未幸免。而“假可怜”是有意把灾祸强加在自己的身上以营造一种让人同情的错觉。
只是每每遇到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无奈时.常见一些可怜之人,比如破衣烂衫之下的乞丐,比如以为得到了爱情而插足别人家庭的男女,当我们抱着一种怜惜去看时,他们很可怜。而当我们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他们何以到此下场的时候,他们便变得可悲直至让人感觉可恨起来。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好似这句话是从可怜人这类特定人群的本质出发,来剖析这类人群产生的原因和特点。有人因为赌博输光家产,妻离子散,可不可怜?可怜。可不可恨?可恨。有人因为好吃懒做,导致家贫如洗,需要靠接济生活?可怜不?可怜。可恨不?可恨。
初听此话,便觉得说此话者很不对,纯属无稽之谈,是归于街头巷尾的随口言语。但现在常常听到便觉得这句话有刺人的矛头。在一般的人事中,它的确有如“真理”般闪闪发光,它能够让人从沉着的角度明晰地诠释身边所有的喜怒哀乐。
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是鲁迅的名言,他批评的是孔乙己这类的的人,穷,一辈子没有出息,不知道改变,只知道抱着古书死读书,后来自己孤单的死了,是很可怜,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人,鲁迅说过,“哀其不幸,恨其不争”。
看是不是努力过吧,所以说我们说的可怜之人并不是飞来横祸或者出身贫寒的不可抗因素决定的“可怜”,而是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或没有抓住一定的机会而造成是自己陷入苦难,使人怜悯的后果所造成的“可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