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真正的去爱别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它不是一种“自以为十分钟爱”的表现。真正的爱别人一定是建立在真正的爱自己的基础上的。我认为,真正的爱别人是存在的。当自我充盈,自己足够爱自己的时候,一个人是可以并且有能力再去爱其他人,这份充盈的爱,不是虚假,可以不计较得失,不需要以此作为完善自己或者改善自己心情情绪的方式。之所以这种情况很少见,是因为我们很多人,连真正爱自己都做不到,那就更不要提真正的爱别人了。很多人是因为不爱自己,所以借着“爱”的名义对别人好,希望对方爱自己,以此来弥补自己对自己爱的缺失。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的现象很常见,比如“我都已经对你这么好了,你为什么不知道珍惜”,“他再也找不出像我这样对他好的人了”,“我为这个家/你牺牲了这个那个,你就不能多体谅下我吗/就不能也让步一下吗?”等等,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非常希望通过自己的奉献,获得对方的珍惜,以此来让对方对自己更好。即使不少人会说自己的付出是不计回报的,但是当对方真的辜负自己的付出时,他们真的可以不怨恨,不后悔?如果一开始他们就知道自己的付出是没有回报的,他们还会这样付出吗?我相信这世界上有可以回答YES的人,只不过他们太少太少了。更多的人,是借着“爱”的名义索取“爱”的。
“爱”的发起者,是“心”,而“心”无形无相,只能在种种预设条件下,才有稳定的状态。比如,假如有一天,你告诉父母你是同性恋——那么父母一直以来对你的所有“心”,都会在这个新条件下解构重建——衍生出来的“爱”,也再也不是一直以来的爱,甚至不会再衍生出爱。作为更严密的推理分析,楞严经开篇就是七处征心——从内外中间等七个地方论证心在哪里,结果只得到一个结论:能觉能知之性,即为心,而心什么地方都不在。(放在现代科学来看,是说人的意识或情感情绪,实际上是一大堆东西的体现,比如大脑、淋巴系统、激素、胃液、小肠气、共生菌、视力、听觉、触觉、湿度、温度、光、噪声……我们的喜怒哀乐与高级思维,永远不是单纯存在的,它是这么多东西的综合体现,就好比寿司卷,我们所看到的所以为的,只是这么多东西投射到“我”这个截面上的“相”,让我们以为是“我以为”“我觉得”。)
自私不是爱,但是很多人喜欢把自私当成爱。自私的体现在于: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惜让他人做出牺牲,承担痛苦,甚至强行要求别人牺牲和承担,全然不顾及他人的情绪体验和心智成熟。爱的体现在于:关注对方的心智成熟,并且有计划,有意识,有主观意愿的付出自己成长过程,积累的经验和知识,关注对方的内心成熟度,让对方可以得到成长,学会这些经验和知识,排挤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痛苦和无助。这个观点,我在各种场合都在讲,因为这就是爱的本质,我甚至会说:很多人根本就是没有资格,没有能力去爱别人,因为他们自己都极其不成熟,自己都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排解自己内心负面情绪,痛苦和无助。我也经常说:有的人一生中,从来没有真正的爱过谁,也没有真正的被人爱过。而这个题目的描述的内容根本就不是说爱自己,而是在说自私。
「只爱自己」和我们通常说的「爱别人」,是在两个完全不同的角度上讲事情。前者是旁观者的角度,后者是参与者的角度。在各自的角度上都是对的,但是把两件事混到一起,形成一种语义学上的对照关系,就产生了题主现在的困惑。我理解故事里说「其实你谁也不爱」的意思是说,你眼中的他人,都是自己内心投射的幻象。所以表面上你爱这个人,其实爱的不是「他」这个人,而是你内心的欲望。这是对的。而且我还可以说得再极端一点,不要说爱一个人,我们甚至连纯粹地「看到」一个人都不可能完全做到。
人就是这样噢,自我都无法满足,哪有余裕真正去爱别人。人首先是“私”,需要搞定自己。那种程度的爱,翻译一下就成了“我想要”,而不是“我能爱,我能给”人的那种爱,不是无条件的。如果无条件,就会无差别的爱一切人。如果有条件,这个条件是什么?就是自己的好恶和欲望。能爱人的,是心力五百以上的人。那种爱是大爱,不是私。不会说我只爱你,而是爱世界,爱一切。
而一个真正爱自己足够的人,他不会祈求爱,他的爱是充盈的,有足够的能力完善自己,还能去付出而不计回报给别人。只不过我们太多的芸芸众生,终其一生都只是平凡的寻爱人,终其一生都达不到这样的境界,也就会觉得这样的感情和这样的人是虚无缥缈的,或者干脆就否定这种可能性,而为自己的弱小证明其合理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