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心理学家们就发现了这个现象,1960年,心理学家Lambert和Jakobovits把这种现象命名为“语义饱和”。
在反复凝视一个汉字的时候,高水平的刺激会导致大脑对字形的习惯化,平时作为整体被识别的汉字,解体崩溃成一个个部首甚至笔画。
汉字作为表意程度比较深的文字,它的“语义饱和”原因比拼音文字更复杂一些。这是因为汉字的识别方式和拼音文字不同。
学界对“语义饱和”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三个假说:语义加工假说、前语义(知觉)加工阶段假说、知觉表征—语义联接假说。
当你盯着一个字看很久,或者某篇文章里反复出现一个字时,会觉得这个字长得哪哪都别扭,好像根本不认识。
其实不止是汉字如此,世界上各个国家的人,在长时间凝视母语中某个字或单词之后,都会对它产生陌生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