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个另一个角度的解释。压力是一种焦虑状态,当个人的问题解决能力与问题终点存在差异时我们会感觉到压力,这种压力因差异的大小程度而不同。由于每个人应对的张力不同,即每个人的承受弹性不同会感觉到压力的大小和应对能力不同。有时候我们存在压力但是没有明显感觉到,但是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过度兴奋,比如拖延不去面对等。另一种压力是潜意识与意识之间的不一致。这种压力往往针对我们自己。我们的潜意识感觉“想要”做什么,但是我们意识“要求”要做或者不要做什么,两者出现偏差,往往我们会让意识层面的自己压抑潜意识层面的自己,从而让自己做一些“正确”的事情,这个时候我们潜意识的抵抗性出现,被压抑的东西随时再找一个出口,意识的负担增加,前意识需要控制我们潜意识不被释放,于是感受到了压力、焦虑和不安。
我想这个解答应该也算心理学,属于生理心理学。压力基本上就是大脑认知为对个人生存造成威胁的事物,人类早期可能就是洪水猛兽什么的,在现代则更加泛泛,比如社交压力、业务压力、群体压力等等,都可以让人的大脑认为人身受到了威胁,从而启动应激系统。就像程毅南说的,压力是分急慢性两种的,而人在应对这两种压力时候是不太相同的。急性压力人体是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东西类似于人体内的汽油,一点就着,燃烧极快,用于逃跑或者打架在短时间内大量供能之用;交感神经激活,抑制胃肠蠕动、免疫系统等等,总之一切能量用来应急,用不着的系统就先关掉。不过这种状态基本十几二十分钟就到极限了,接下来就转向慢性压力应对,这时候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基本烧光了,人体主要依赖皮质醇进行长期抗战,所以皮质醇也被称为压力激素。皮质醇分泌会有一系列效果,比如刺激胃酸分泌,导致血压升高什么的,长期下去就是内分泌失调咯。基本上运动的目的就是把皮质醇消耗掉这样。
物理学上,压力来自两股力的力差。我们可以同样把心理上感受到的压力看作人与环境之间适应力的差。每个人从小到大会经历很多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于是就渐渐形成了一种适应环境的力。当环境变化,或者自身模式改变的时候,如果不能经过调整适应这种变化的话,就会产生压力。可以想象,当一件事跟你以前做的事没什么差别的时候,我们不会有任何压力,游刃有余。当一件事很吸引你的时候,甚至可以看作一种负压力。唯有当一件事让你感到类似逆水行舟的时候,才算有压力了。这种适应力的落差,可以通过两种办法来解决:要么克服(或转换)环境,使之适应你的需要;要么改变你自己的适应模式,接受环境变化中合理的那部分。压力是一种古老的信号,提醒你需要重新适应,以免被淘汰。
压力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英文术语是stress,是加拿大病理生理学家 Hans Selye于1936年首先提出的。他认为应激是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他将这些与刺激原关系不大的非特异性变化称为全身适应综合症(GAS),后来改称为应激(stress)。心理学家认为,生理学的应激观不够全面与完整,应激还包括心理方面,是个体的整体反应。可指:(1)造成紧张的刺激物,即应激源;(2)特殊的身心紧张状态;(3)对应激源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应激已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重要课题,包括生理学、生物学、生物化学、免疫学、医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工效学等。
提供一种解释,压力是刺激事件本身带给个体的焦虑的情绪心境和压迫感。刺激事件是中性的,而对刺激事件的解释才是产生压力的根本,一件看似不可避免的事情,也许并非事实上不可避免,而只是与个体的价值观存在巨大冲突而不可避免,换个思路,压力也许就不存在了。但是生活中总是充满矛盾的事情,人总会存在于现实相冲突的价值观,总会存在压力。但人有应对压力的机制,同样的事件,相同的价值观,但在个体状态不同时感受到的压力不同。这是因为应对压力的能量是自制力,是个体的意志力,当意志力充沛时压力就相对不那么敏感,因为个体相信自己可以搞定。但当意志力降低时,压力便相应上涨。
压力很大程度都是来自「拖延」:有要做的事,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可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忽略,也可能是懒惰。可一旦你开始行动,打第一通电话、发第一封邮件、敲第一个字符、做第一个安排、说第一句话。只要踏出第一步,你就会发现压力会大大减轻。所以,在你感受到压力时候,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跑步,不是去洗澡,不是去放松,或任何发泄的方式。最先要做的应该是去找到这件让你揪心,却一直在被你「忽略」的事。然后去找解决办法,并立刻行动。






